中国江苏网讯 不久前,第三届苏州市群众文化“繁星奖”拟获奖名单公示,相城区阳澄湖镇参赛节目《又见阳澄湖》获音乐类作品金奖,成为自2016年苏州市开设“繁星奖”以来,相城区首个音乐类作品金奖。
《又见阳澄湖》是省级非遗“阳澄渔歌”中的代表作品,也是阳澄湖镇挖掘和推广本地文化的又一成果。作为全国为数不多提出“文化育镇”目标的乡镇板块,近年来,阳澄湖镇不断加强对本土特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构建包括名人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在内的“六大文化”体系,打响阳澄湖文化品牌。
传承弘扬沈周文化,彰显古镇文化底蕴
阳澄湖镇素有“姑苏娄门外第一镇”的美誉,这里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的故乡、功成名就之地和终老之所,也是“吴门画派”的发源地之一。该镇的“沈周元素”数不胜数:村庄有“沈周村”,湖泊有“画师湖”,河道有“思贤泾”,道路有“沈周路”“启南路”等。沈周墓也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沈周墓往东数百米是湘城小学和湘城中心幼儿园,校园内多处展示着学生们创作的书画作品。这两所学校均以沈周文化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探索以沈周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校本课程。在环境方面,湘城小学对“一廊一道、一馆一苑、一居一像”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打造,逐步让沈周文化融入学生生活、自然与课程的学习中。2018年,湘城小学获评“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
“沈周进校园”是阳澄湖镇传承发扬沈周文化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注重对沈周相关文献资料和画册的收集整理,成立“沈周研究会”对沈周生平和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并连续多年举办沈周文化研讨会、沈周文化节等活动,不断提升沈周文化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
今年9月,全国首届阳澄湖艺术节暨第四届沈周文化节在阳澄湖镇举行,期间举办了“阳澄湖沈周传承”全国书画邀请展,二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艺术家齐聚一堂,现场创作了一幅幅反映阳澄湖风土人情的书画作品。
构建特色文化体系,做靓阳澄湖文化品牌
除沈周文化外,在阳澄湖镇,阳澄渔歌、女子舞龙、扇子舞、莲厢、花担等各种发源于水乡的民间文艺形式十分兴盛,民间文化团队众多,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比赛冠军。2018年,阳澄湖镇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不仅如此,阳澄湖镇还是抗战年代“江南抗日义勇军”根据地;阳澄湖地区的传统民俗活动“圣堂庙会”已入选江苏省非遗名录;阳澄湖镇本地特产大闸蟹更是全国闻名的美食……近年来,该镇持续深挖本土文化资源,逐渐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六大文化”,即以沈周文化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江抗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阳澄渔歌为代表的非遗文化,以圣堂庙会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以阳澄湖大闸蟹为代表的美食文化,以湘城老街为代表的水乡文化。
围绕这一文化体系,阳澄湖镇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对沈周墓、湘城老街、灵应观、妙智庵、阳澄湖地区抗日斗争史迹陈列馆等一批文保重点单位的保护修缮,“陆士龙祠堂”古建筑成功申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不断提升文化“硬实力”。
全国首届阳澄湖艺术节暨第四届沈周文化节期间,除了全国书画邀请展外,还举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阳澄湖非遗艺术展、全国水上渔歌邀请展等多场大型文化展示活动,阳澄渔歌、圣堂庙会、苏派砖雕、湘城麻饼等阳澄湖镇的文化元素悉数亮相,阳澄湖文化品牌魅力尽显。
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育镇”倡导新风
除了艺术成就之外,沈周身上“敦厚、守序、乐助、仁爱、孝悌”的五大品行在如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仍具有参照意义。作为沈周故里,阳澄湖镇充分挖掘乡贤沈周这一文化资源,开展沈周文化讲堂、“沈周好人”评选等活动,弘扬“好人沈周”优秀品质,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
三年来,阳澄湖镇共评出“沈周好人”30名,其中有爱岗敬业的教师、医生,照顾瘫痪在床丈夫20多年的好妻子,自愿捐献遗体的老党员……同时,阳澄湖镇还在湘城广场新建设了“美德园”,展示各类好人事迹,用身边人的事迹感动身边人。
阳澄湖镇的文艺团队也成为了倡导文明新风的排头兵。各支团队排演的小品《爹爹的后事》、三句半《移风易俗新风传》等节目,穿插了喜事新办、厚养薄葬等内容,充分展示了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大力倡导文明新风的主题,在各村、社区的演出中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
不仅如此,阳澄湖镇还依托本地红色文化和“火种映阳澄”特色党建品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发挥党员先锋作用,推出45个党员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医疗义诊、助残帮扶、就业培训、法律讲座等服务,为各类群体送去关怀和温暖。
“文化育镇”是阳澄湖镇“四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育崇文、崇德、崇善的文明新风,阳澄湖镇开展了“十个一”活动,包括开展一轮“做时代新人”思想教育大讨论,打造一个以“沈周文化”为首的崇德向善特色文化主题,推出一批覆盖全镇的文明新风宣传标语等。未来,阳澄湖镇还将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实践站,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品牌,做好常年性文化惠民工作,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全镇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