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一缕暖阳照进扬中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科长黄丹和同事正小心翼翼地翻阅一本馆藏资料。方寸间,目光所及,一幕幕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一份档案记录一段历史,一页纸张承载一段记忆。走进扬中档案史料展示中心,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沉淀着岁月的实物,让各个历史时期的扬中,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扬中历史是一部充满曲折和艰辛的奋斗史,特别是扬中红色历史资料,映记了扬中这座英雄之城,是一方赓续红色血脉的英雄热土,革命战争年代,忠烈先贤前仆后继,以血战到底的气概点燃救国救难的江洲烽火。
1940年2月和4月,中共扬中县委、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相继建立。扬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战争。如今档案馆珍藏的正是扬中第一份抗日报纸《群众导报》,该报于1939年4月由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战地服务团与扬中青年抗日团创办,肩负着传播革命思想的重大历史使命。创刊初期,适逢陈毅来扬中视察,陈毅非常重视该刊,欣然题写《群众导报》报头。陈毅在扬中留下了革命足迹,他曾赋诗三首,盛赞扬中是“长江跳板”。
随着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之一淮海战役的胜利,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吹响“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1949年4月21日,解放军主攻扬中的战役打响,担任先头部队的是20军59师175团,他们从泰兴县永安洲登上早已准备好的木帆船,向扬中三跃乡东新港附近沿江一线进发。
“在渡江的过程中有一张非常有名的照片,题为《我送亲人过大江》。”黄丹指着墙上的一张照片为记者讲解到,当渡江船队出发时,新华社随军记者邹健东看到了大辫子姑娘颜红英奋力划桨驶出港口的背影,非常感动,用照相机抓拍了这一瞬间,题为《我送亲人过大江》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成为珍贵的历史记忆。
1949年4月22日,第20军59师官兵冒着炮火向敌人射击前进,迅速下船登陆扬中,扬中解放,扬中人民满怀喜悦迎接解放军,并争相为解放军烧水、煮饭、抬担架、护理伤员,抢着为子弟兵带路、送信、运送弹药、筹集军粮。为了扬中的解放,无数先烈长眠在扬中的土地上。首任镇江市市长王龙、首任抗日民主政府县长李培根、革命母亲“贾奶奶”等都是扬中抗战时期的革命英雄,他们是扬中抗日爱国战士的缩影。
如今,枪炮声、厮杀声已消逝在历史长河中,化成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革命文物静静地躺在档案馆中。“红色档案不仅是档案资料的重要组成,还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珍贵载体,承载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黄丹说,作为镇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扬中市档案馆每年都会结合科普宣传周、“69”国际档案日等时间节点举办图片展、读书分享等活动,依托基地,常态化组织未成年人开展“走进档案馆”“档案进校园”“档案话百年”等活动,以更优质的服务,吸引更多人走进历史记忆之门,触摸扬中发展的脉动,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赓续红色血脉,真正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记者 蒋丽 通讯员 黄丹(扬中市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