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扬中:连环画《水上交通站》背后的故事
2023-10-30 13:40:00  来源:扬中市史志办  作者:顾大志  
1
听新闻

“小人书”风靡一时

20世纪70年代,有一本连环画《水上交通站》风靡大江南北,上海人民、北京人民、江苏人民等9家出版社相继推出了《水上交通站》同题材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单行本,另外还有一个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年画彩色版。出版社集中编绘的《水上交通站》连环画均取材于杨钟(“扬中”化名)所著的江苏民兵斗争故事——《水上交通站》。

20世纪70年代初,江苏省军区征集民兵革命斗争故事,扬中由陈太华(执笔)、吴永荣等集体创作了《水上交通站》,并于1972年12月在解放军文艺杂志社刊登,不久又被翻译成4国文字向国外发行。它主要叙述了解放战争后期,以长江斗桥地区李振江站长为首的中共水上秘密交通站人员,在护送中心县委曹(赵)书记过长江赴江南途中,由于叛徒出卖,船行至江中心,被敌人的一艘特务船跟踪追了上来。李振江、曹(赵)书记等临危不惧,将计就计地与敌人进行了一番斗智斗勇,终于使特务、叛徒都葬身于长江的波涛漩涡之中,顺利完成了水上交通站肩负的护送任务。故事中被护送过江的曹(赵)书记原型是先后担任镇丹扬工委副书记、代理书记和丹北工委书记的赵文豹,渔民出身的水上交通站长李振江原型为扬中县交通站站长姚焕文,以及其他分站负责人朱松华、孙伯钧等人。

《水上交通站》文章发表之后,尤其是第一版连环画发行后,在各地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许多外省的连环画作者还专程赶到扬中采访、实地绘制,并在长江上体验渔民生活。上海说唱团演员带着剧本到扬中试讲、征求意见,解放军“八一”电影制作厂的编剧也到扬中渔业社采访和体验生活。扬中县京剧团还成立了编导演结合的创作队伍,将《水上交通站》改编成八场现代京剧,参加镇江地区专业剧团会演获得了一致好评,并在金坛、溧阳及安徽省郎溪等县剧场演出了40多场。

“交通站”永载史册

扬中一直被称为“太平洲”,自太平天国运动至抗日战争前,仅1928年发生过一起战事。但抗战时期,这座江岛成了连接大江南北的水上要塞。国民党为防范革命活动,强化沿江防务,切断扬中与苏北的联系,在全岛构筑砖石碉堡83座,设置监视哨所121处、监视岗48处,并在各乡、保及重要港口分别建立了检查哨所,规定二墩子港、东新港、沙家港、南码头、头墩子、思议港6处为渡口,其余沿江港口一律封锁,禁止船只停靠,“地下党”只能通过秘密渡口进行水上运输。

新四军挺进纵队进入扬中后,扬中县共产党的地下交通随之逐步形成和发展。1942年,为沟通苏南、苏北根据地,中共苏中十地委成立长江交通工作委员会,俞遒章、张志强、郦琴等负责扬中至靖江、四圩、江阴等地水上秘密交通,秘密接送党政军干部,传递文件、情报、刊物,运送军需,有秘密码头9处。又成立水上交通站,站长蔡志柏,继任站长陈绍堂、姚焕文。此后,新四军在渔民、船民中发展党员,组织水上交通网,开展敌后游击斗争,先后建立交通联络站(点)数十个之多,主要以党员为骨干,以公开职业为掩护,采取短距离、就地分散、单线联系的原则,逐步形成群众性的交通网络。

1945年,新四军北撤后成立分区地下交通联络站,姚焕文任扬中交通站站长,有船百余艘(包括渔船),设7个船民党支部,有秘密党员102人,他们坚持斗争,直至1949年扬中解放。据不完全统计,两战期间,扬中全县从事地下交通联络人员最多时有一百多人。全县交通人员传递各类文件通知、报纸、宣传品等上万件,护送人员800余人次,如陈毅、惠浴宇、韦永义等革命前辈都曾由扬中地下交通人员掩护或护送。水上秘密交通站的建立,为保证党政交通联络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签:
责编:董鑫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