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扬州留才率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2024-07-08 10:21: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高考出去一火车,毕业回来一卡车”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一些地方学子“外流”现象。如今在扬州,情况早已逆转。

记者昨日获悉,2021年至2023年,扬州新增就业创业大学生人数连跨1.6万、2.3万、2.5万人台阶,超过当年高考人数,留才率连续两年全省第一;2023年“95后”人才吸引力位列全国第33位,较上年提升8位。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扬州,留下来创业就业,既是城市魅力使然,也是人才工作改革发展的成果。”市委人才办负责人表示,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发展的“源头活水”。近年来,扬州坚持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人才工作就布局到哪里,不断深化人才招引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产业科创、人才招引“两张皮”,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聚力打造人才集聚的“强磁场”、人才创业的“梦工厂”、人才扎根的“新家园”,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聚焦需求选好产业“生力军”

近日,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江苏行”(扬州站)活动中,16个具有代表性的成果转化、产业研发项目集中签约,涉及“613”产业体系中的高端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集群。而项目的背后,是又一批高层次人才选择了扬州。

“人才工作就是要破解产业科创、人才招引‘两张皮’,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就可能崛起一个产业。”今年,我市进一步明确发展需求,首次围绕“613”产业体系制定“引才图谱”和人才需求手册,涵盖全市835家单位、12076名人才需求,匹配全国200余所高校生源信息,帮助企业按图索骥、精准对接。

明确引才方向。针对“产业链—关键技术节点—科技成果—人才领域”,与江苏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上海博观创新技术等机构合作,编制航空、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等产业图谱和人才地图,帮助企业围绕技术堵点找人才、园区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引项目。

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离不开人才支撑。我市创新人才招引方式,将“双招双引”嵌入各类招商推介、投资促进、科技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活动,以商引才、以才引商、以才引才。去年以来,扬州举办10场“绿扬金凤”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城市分站赛,落地海内外人才项目103个;26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先后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名校开展校园招聘。

“扬州把22层的现代化教学大楼留给了我们,让硕士住标间、博士有单间,符合条件的教职工都入住人才公寓。”中国航空研究院研究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近400名全职航空科创人才、600余名师生在扬州工作和学习,充分的要素保障让他们安心做学术、搞科研。

创新科技镇长团工作机制

科技镇长团“一肩挑两担”,一头连着高校,一头连着地方,是区域产才融合发展的“双面胶”。近年来,扬州运用改革思维、改革办法,创新科技镇长团工作机制,有力推动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探索了人才工作服务基层发展的新路径,激发了产业强链补链延链的新动能。

“科技镇长团成员大多是教授、博士,每一名成员背后都联系着一门学科、一所学校甚至一连串高校、科研院所,对于基层来说,都是过去请也请不来的产业紧缺人才。”市委人才办负责人介绍,推行科技镇长团制度,是为了推动政府科技管理工作重心下移,打通科教资源与县域经济发展的“隔膜”,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势头很猛,电池的安全性十分关键,而我就是研究电池的。”先后在仪征、高邮担任科技镇长团成员的何雨石,是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新能源材料以及各种新型电池等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研究。他说,科技镇长团成员手上掌握着新技术信息,要从实验室走到企业车间去,接受市场的检验,科研成果价值才能真正体现。

深知科技镇长团“能量”也深受其惠的扬力集团总裁林雅杰表示,扬州依托科技镇长团在全省首创的“团室共建”机制,不仅能及时有效破解企业“卡脖子”技术难题,更在人才引培、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自2010年起,扬州累计选聘科技镇长团成员14批次、858人次,成为扬州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因子”和“硬核担当”。

“真金白银”解青年人才之需

一颗种子,只有在生态环境适宜的地方才能生根发芽,人才竞争的关键,是环境之争,更是服务所至。

在扬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抑或扬州人才公园,“一杯咖啡喝出一个产业”的故事为人才津津乐道。为了给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扬州各地的产业园区甚至企业楼层大多设有咖啡座,或举办“咖啡文化周”等活动搭台引才、交流信息,或了解企业发展困境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政府拿出真情实意、真招实策、真金白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推进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涵养了“近者悦、远者来”的良好生态。

“领到扬州的企业引进人才租、购房补贴,我非常激动,深深地感到这座城市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和关爱,也更加坚定了扎根扬州的决心。”江苏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扬州研发中心课题组长陈登峰说,他是南京林业大学毕业的博士,2022年以来,他领取租、购房补贴共52.5万元。

曾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秦云朋,回国后很快成为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研究员,入住扬子津国际人才社区。“扬州人才公寓环境优美,周边配套完善,推开窗就是公园,开车10分钟就能到公司,生活工作都很方便。”秦云朋说,房间设施齐全,直接拎包入住,而且随时都可以联系到公寓管家,基本解决了年轻人来扬州工作有“一张床、一间房”的需求。

记者手记

打造人才高地

要有明晰的制度安排

市委八届八次全会重申,全力打造长三角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要实现这一目标,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无论哪个产业、领域,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就可能崛起一个产业;积聚一股创新力量,就可能活力一座城市;培育一批优质企业,就可能夯实区域基石。

我市把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以务实举措、管用招法夯实人才基础性、支撑性、保障性作用,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运用改革思维、改革办法,积极探索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企业、高校、地方“三方协同”,聚焦产业需求招引人才,选好产业强链“生力军”,形成“从引进一个人才,到带动一方产业”的生动局面。创新科技镇长团工作机制,支持协同攻坚、团队作战,引导人才形成创新合力,为产业科创注入强劲动能,让各类人才创业有平台、就业有机会、干事有底气、服务有保障,让人才充分感受到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城市温度”。

正是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展现了一座城市的识才慧眼、爱才诚意、用才胆识、容才雅量、聚才良方,从而掀动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通讯员 扬人才 记者 周晗

标签:
责编:邵佳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