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看扬州经开区如何打造示范区
2023-12-27 14:14: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新霖飞(扬州)光伏项目生产车间。吴忠祥 摄

通讯员 扬开萱 记者 吴生锋 吴忠祥

时钟的指针“拨动”着项目建设的速度。虽是寒冬,行走园区,却感受到“热力四射”:总投资100亿元的天合光能扬州新能源产业园,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械高速运转,工人正克服严寒天气,争分夺秒赶进度;总投资105亿元的棒杰项目一期已竣工投产,正开足马力生产,二期建设也在快马加鞭;还有1.5GW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等一大批10亿级重大项目正全面开花、加紧建设……

伴随这些如火如荼的项目建设,扬州经开区正交出一份喜人“成绩单”——

今年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0亿元,增幅7%;预计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1050亿元,增幅5%;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亿元,增长16%;完成进出口总额250亿元,增长7%。一系列指标均处于全市第一方阵。

“当好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引领者和示范区,为全市经济发展作更多贡献。”这是市委对扬州经开区的最新要求。锚定年初提出的新“双千亿过百亿”目标,扬州经开区正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强园区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做优做大经济规模,奋力提升贡献份额和发展位次。

“这是经开区人的使命担当,更是扬州经开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必由路径。”市委常委、副市长、扬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潘学元说。

向“深”改革,激活高质量发展原动力

一块块光伏电池片,经过多道加工程序制成,在一台台先进设备中平稳传送,整个车间实现智能化运行、数字化监测、可视化展示……这是记者昨日走进棒杰公司看到的一幕。

作为今年招引的第一个百亿级重特大项目,棒杰项目的落户,是扬州经开区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的成果。为了提升招商引资队伍的“战斗力”,“大”招商、招“大”商、招“对”商,扬州经开区从顶层设计开始,对招商机制进行改革创新——按公司化、社会化、市场化路径成立招商集团,对原有招商人员实施全员聘用制,并面向区机关、事业单位选聘招商人员,调优配强招商力量。

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任务、组织领导、区域区块、招商重点、产业布局等招商引资工作全流程再造升级,明确区领导带头认领任务,各地、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立下“军令状”,坚持“AB制”轮流抓招商,专业招商队伍当主力,其他所有机关和基层干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参与招商,形成“全员、全域、全时、全力”抓招商的工作网络和体系。同时,根据实际贡献度,对脱颖而出的优秀招商人员给“位子”、给“票子”、给“牌子”。

“改革打破了过去的条条框框和常规的招商路径,进一步激发了全区招商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扬州经开区招商集团董事长奚佩明介绍,集团聚焦招引项目这个主业主责,在区级层面改革基础上,又深化集团内部改革,实施“周计划、月竞赛、季推介、半年考”机制,按区域、产业组织招商“突击队”,按图作战、倒逼作战。特别是对于10亿元、50亿元以上的重特大项目,采取“揭榜挂帅”、成立工作专班,采取“一对一”“人盯人”战术进行跟踪落实。

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成效显著。今年1—11月,扬州经开区累计新签约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正式合同项目66个,总投资约653亿元,其中百亿元重特大产业项目2个,50亿元项目3个;41个列省、列市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3个列省重大项目完成列统投资66.98亿元,投资完成率191.4%。

招商体制机制改革是扬州经开区勇蹚改革“深水区”,跑出发展“加速度”的生动注脚。近年来,扬州经开区全力推动八大项和十二项重点改革,调整区镇财政体制,形成压力传递、动力循环的良好效应;搭建“1+5+N”国企改革架构,“管委会+开发公司”模式逐步定型,为后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围绕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组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绿色光电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朴席智能产业园、高档轻工产业园、港口物流产业园,六大产业园已成为项目招引、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基础平台和特色载体。

向“新”出发,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机器人挥动手臂,抓取一台发动机机体,投放至全封闭加工中心,经过10多个加工中心的“创作”,一台台发动机机体在产线后端输送带上缓缓下线。这是记者在潍柴动力扬州柴油机公司生产车间看到的一幕。

前不久,省科技厅公示2023年度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拟立项项目,全市4个项目获批立项。其中,扬州柴油机公司申报的“非道路用柴油机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成为全市“双碳”领域唯一立项项目。该技术攻克了柴油机存在的热效率低、排放高、经济性差等共性难题,解决一批关键装备和零部件进口“卡脖子”问题,实现了进口替代。

“企业立区,创新活区”是扬州经开区推进“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五大战略”的核心内容。坚定不移地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聚焦拉长增粗产业链条,加快培育和壮大新能源、新光电、新健康、高档轻工、高端智能制造、高端汽车零部件的“三新三高”主导产业,推动产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做大做强做优先进制造业集群、标志型特色产业集群和领先型科创产业集群,构建起支撑园区“二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成立科技局,是扬州经开区向“新”出发的标志之一。“高质量发展,核心源泉是科技创新,关键增量是科技变革。”扬州经开区科技局局长赵莹说。

今年以来,扬州经开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62.8亿元,提前实现“十四五”翻番的目标;招引科技型企业73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51家,净增18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98家……主要科创指标排名和完成率位居全市前列。

企业苦练“内功”搞科创离不开“土壤”,需要以科创平台能级跃升带动全区创新提能升级。在扬州经开区,扬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扬州大学扬州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科创中国”汽车轻量化创新基地的落户,标志着“一廊四核”科创布局初具雏形。不仅如此,今年扬州经开区首个域外创新中心在北京用友软件园挂牌成立,南京邮电边缘智能研究院已落户“智谷”,江苏省材料学会企业创新服务平台正加快推进建设。

此外,扬州经开区建立了科技项目招引决策机制,组建了科技创新智库,先后出台《科创10条升级版》《高企三年行动计划》《科技项目招引、评审及监管的实施办法》《区科技载体培育和认定办法》等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政策依据。截至目前,该区通过科技项目评审会的项目达8个,在手储备、洽谈的科技项目有20多个。

“未来,我们将围绕‘打造扬州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总体目标,在实现‘三个翻番’目标基础上,推动技术合同交易额、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实现再提升,实施‘研发机构高企全覆盖、创新服务平台产业全覆盖、科创载体镇街全覆盖’等行动计划。”赵莹介绍,目前扬州经开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21家,今年截至目前净增19家,增速是去年的3倍。

向“优”聚焦,持续提升园区承载力

11月以来,扬州经开区重点企业负责人陆续收到一份《项目服务白皮书》,内容涉及项目从落地、开工到竣工、投产全过程的51个主要服务事项、241个工作环节,明确了办事流程、规定时限、职责分工等。“从白皮书里,我们看到扬州经开区的优质服务和良好环境,更加坚定了在这里投资兴业的信心。”中集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组负责人马全感慨道。

项目建设有了“服务标准”,是持续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最新举措之一。在扬州经开区,一切围绕企业转、一切围绕项目干,把服务送到投资者心坎里,不仅是目标、更是行动。

为确保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形成现实生产力,今年以来,扬州经开区将营商环境提升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来抓,创新开展“容缺受理”审批新模式,实施重大项目预审机制,推行“一网通办”,让“五证同发”“拿地即开工”逐渐成为常态。全区建立重大项目签约、建设、投产、达效的“闭环式、全周期”管理服务平台,推行“工作界面制、问题会办制、进度通报制、项目秘书制”4项机制,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常态化开展项目观摩和督查考核,开设企业家微信群,开通“办不成事”局长热线,建立政策落实跟踪机制,全力打造最诚信园区;形成从项目审批、企业注册到项目开工建设、竣工投产、达产达效的“全周期、全流程”服务链,所有拟开工、在建和拟竣工投产的重点项目全部配备“服务秘书”,相关职能部门机关干部全部将办公室“搬”到项目工地上,当起项目包办人、服务员……一流的服务,换来项目建设的加速度和投资者的信任度。

晶澳太阳能落户后,集团总部深感优渥的营商环境,在2021年投资100亿元新上高性能光伏电池组件项目后,又不断追加投资,今年投资近27亿元再上新型高效电池项目。晶澳太阳能二期、三期项目的落地,成为扬州经开区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园区承载力的生动缩影。晶澳太阳能扬州公司总经理郭亚菲说,“公司去年实现产销均过200亿元,今年将全力冲刺300亿元目标。”

“软实力”提升了,“硬实力”也在不断升级。

12月20日,兴席大桥通车,仪扬河两岸彻底告别“对面相望无桥梁”的历史,成为两岸企业和百姓口中的致富桥、民心桥。这是扬州经开区实施的重点城建和环境提升项目之一。

扬州经开区将今年确定为“基础设施升级年”,加快构建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管理科学、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城乡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和城镇化质量。棒杰110kV专变外线工程今年4月开工,7月即竣工;345国道扬州经开区段已竣工;朴席镇给排水燃气管网工程9月竣工;污水处理厂、公交停车场、500kV扬江线迁改等一批项目正加快实施……截至目前,全区51个市级重点城建项目开工率达100%,其中已竣工24个,累计完成投资113.8亿元。

同时,扬州经开区完善功能布局,推进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位,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业聚人。目前已形成以九龙湖、凤栖湖周边为中心,施桥、八里为两翼的“双轴·三带·五城·六园”城市发展格局,高楼林立、业态丰富、配套齐全、人才集聚,实现了由城郊接合部的产业园区到滨江新城的跨越。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