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着热气的茶干、沾着露珠的青菜……清晨6点多,仪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前热闹非凡,农产品摊主早已支好了摊位。“这里的菜不仅新鲜,价格还比菜场便宜,每天清早差不多有上千人光顾。”家住附近阳光社区的居民老张每天一早来广场遛弯,顺便就把当天的菜买了。
“不光农产品直销大篷车受到居民热捧,实践中心一楼大厅每天也人流不断,健康小屋里4台自动按摩椅运转不停,象棋区的棋友们畅游‘楚河汉界’,阅读角、义诊台人头攒动……”看着眼前人来人往的热闹景象,仪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中心主任胡琴说,仪征深入一线听民意、访民情,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改造,坚持需求导向,发挥阵地优势,整合多方资源,走出了一条贴近群众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之路,截至目前已接待群众近20万人次。
2019年5月,仪征作为全省第二批试点,选址市中心扬子公园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一设计标牌、导示牌、志愿服务台,按照有固定场所、有丰富活动等“六有”标准,建成1家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76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现市域全覆盖。“一开始实践中心的使用功能不明确,也没有固定专职工作人员,一般是实践中心牵头组织部分文明实践活动,相关部门借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层楼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白天开门,晚上关门,老百姓并不常来。”胡琴说。
2022年起,仪征首创实践中心部门轮值机制,设置理论宣讲、法律服务、阅读推广等12支常备志愿服务队,轮值期间每天安排3名以上志愿者坐班。同时,推出“百千万”工程——实践中心每年开展市级活动不少于100场,实践所不少于1000场,实践站不少于10000场,常备志愿服务队每月开展2场以上市级活动和6次以上中心“派单”活动。
今年7月,仪征创新开展文明实践“夜模式”,主动匹配群众愿意来、方便来的时间开展延时服务,将闲置的二楼阳台微改造成小戏台,一楼大厅改置成象棋嘉年华、健康夜市等,把外面的广场拓展为没有屋顶的大剧场……折子戏、露天电影、专场演出、非遗公益培训等12类活动项目,让实践中心变得门庭若市,短短半个多月便接待群众5.4万余人次,日平均接待3000人次。与此同时,实践中心发挥中心联席、部门联系、基层所站联动“三联”效应,送宣讲、送戏、送活动下乡,让文化惠民遍及千家万户。
用“加班加点、延时开放”解决群众随时“想来就来”,用高质量的活动项目吸引群众“慕名而来”,用一杯热水、一件雨衣等细微服务让群众“来了又来”……今年7月底,仪征把常态开展“夜模式”活动写入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报告。“夏季主打纳凉,周三周四晚播放露天电影,周末上演扬剧折子戏;秋冬季聚焦温暖主题,根据时间节点推出七夕、‘我陪爸妈看大戏’重阳专场等主题活动,开展结直肠癌筛查等,让‘夜实践’不只成为传统文化输出的集成器,更是惠民便民、守正创新的‘发光体’。”胡琴表示。
“早晨30余人的老年舞蹈队需要预约二楼排练室,上午90人的团委青年干部分享会、下午一场60余人的党员大会都要提前预约……”11月13日,翻看着笔记本,仪征市真州镇阳光社区党总支书记张颖开玩笑道,虽然实践中心就在其辖区,但并未让他们“近水楼台先得月”,“活动场所太难约了,党员大会的场地我提前预约了很久,最后将会议时间推迟几天才约到。”
如今,人气火爆的仪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不仅丰富了居民业余生活,更成为城市的“精神高地”。每周末晚,扬剧高派再传弟子王豪倩等优秀青年演员都会登上“文明实践大舞台”,为群众带来扬剧传统折子戏。下雨天老戏迷打着伞、穿雨衣也要坚持看戏,一名现场观众用手机全程录像,方便家里腿脚不便的老母亲观看……
“仪征城区常住人口18万,而实践中心半年人流量近20万,且每天都有新粉丝加入。”胡琴介绍,来中心的群众不仅数量增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年轻人、小朋友多了。“今年暑期开办的扬剧体验班,迄今已举办了3期,近百名小学员在扬剧团演员老师的带领下,学身形、练唱腔,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陶冶了情操、锻炼了体魄。”胡琴表示,下一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在空间拓展上做加法,在活动内涵上做乘法,让每一个项目每天都展示不一样的形式和体验。
记者 李源 李鑫津 通讯员 仪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