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11月8日扬州讯 乡镇是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关键支撑。日前,《2023年全国千强镇发展报告》正式发布,仪征大仪镇上榜。
大仪镇位于仪征北部,两省(苏、皖)四市区(天长、高邮、仪征、邗江)的交界,是一座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经济与人文相融共生的美丽小镇。榜上有名的背后,是大仪镇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不断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生动实践。

还村民一口干净整洁的“当家塘”
走进大仪镇河北民族村农科组,一汪青绿映入眼帘。这里的当家塘明亮而平静,如同一块晶莹的镜子,承载着天空的光彩。虽冬已至,不闻其寒,仍旧葱郁的草木与碧绿的菜畦围绕着池塘,勃发出无限生机。宁静恬淡,尽在这一池风光里。
“当家塘”,即老百姓家门口的池塘,虽不起眼,但却和村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在农田灌溉的“最后一公里”挑起大梁。近年来,大仪镇河北民族村以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立足点,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当家塘清淤整治相结合,着力提升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因常年失修,该塘积淤多年,杂草丛生,水体变质,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因此我们对该池塘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工作,组织人员对塘内水花生等杂草和塘底淤积的泥土、砂石、枯枝以及杂物进行集中清除,确保池塘蓄水充足,保障农田灌溉需求。”大仪镇河北民族村综治办副主任刘连祥介绍,在整治过程中,该村同步注重宣传教育和监管管理,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并定期巡查、维护池塘周边环境,确保整治效果得到保持。
雨污分流畅通“地下血脉”
“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大仪镇德昌泵站,该泵站主要接纳路南小区和镇区污水。由于原有管网口径较小且老化严重,已无法满足集镇发展需要,因此,实施雨污分流改造工程迫在眉睫。”在大仪镇建设和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李星星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大仪镇路南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施工现场。
路南小区于 2007 年开始建设,是大仪镇农民安置小区,截至目前共安置 516 户。李星星告诉记者,大仪镇路南小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是大仪镇2023年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在雨污分流改造方面,预计新建小区雨水管网约5000 米、污水管网疏通和维修约 3500 米。“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基础施工,即将进行回填作业。”
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不仅解决了居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为乡村的宜居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实施路南小区雨污分流改造,相当于打通了集镇污水管网的‘主动脉’,后期将根据规划逐步对古镇街历史街区,所有小区、背街小巷进行改造提升,疏通所有‘毛细血管’,彻底改变之前雨污混流的问题。”李星星说。
以“水”为媒打造宜居宜养理想之地
“这几年村里变漂亮了,每天都有专人负责清理垃圾。以前这片水塘长满杂草,蚊虫很多,大家经过都快步绕开走。整治之后,茶余饭后,总要来遛上几圈。”“沟渠里的垃圾没了,周边花花草草多了。现在水清了,空气也好了,住着越来越舒坦了!”细数着村子的新变化,村民们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乡村振兴,水利先行。水,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既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高田村党总支书记周士金介绍,近年来,高田村将农村水环境治理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抓紧抓实,“2019年至今,村里建起了两座污水处理设施,排污管连接到各家各户,从源头上解决生活污水污染问题。我们还组织保洁员对荷塘、沟渠、河道等水体及岸线垃圾进行日常清理,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在打好“生态牌”、做好“水文章”的同时,高田村以江苏省文明村和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实行“庭院三包”制度,推动清洁行动常态化,增强村民环保意识和村庄卫生水平;制定村规民约,普及垃圾分类处理知识,提高村民参与度;兴建文化体育广场,无公害化改造旱厕,收集石磨、石碾建设文化广场,打造融现代文明、田园风光、乡村风情的魅力乡村,推动高田村成为宜居宜养的理想之地。(王雅婧 陈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