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好入名山游”,游踪所至,涉及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有人计算过,他一生行程多达数万公里,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年代,这是个令人惊叹的数字。事实上,李白不仅去那些名山大川,也常常出现在那些通都大邑,扬州,就是其中一座重要的城市。
在李白的时代,水路就是当时的高速公路。26岁那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一次出川,就沿着长江一路向东,一路来到扬州。
在扬州,不到一年时间,李白就“散金三十余万”,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回顾,“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轻财好施,但接济的对象也有讲究,得是“落魄公子”。落魄,需要接济;公子,值得接济。为什么?李白是商人之子,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干谒才是更适合的路径。
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余万,说明扬州的落魄公子挺多。盛衰荣辱升沉不定,对于胸怀大志又或者期待运气眷顾的人来说,这是个迷人的都市。李白说:“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是客中送客,也是没把自己当外地人。
扬州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是水路交通的枢纽城市。李白一生,约有六七次来到扬州,扬州也留下了关于李白的各种印记。
烟花三月路
开元十四年(726年)的春天,李白第一次踏足扬州,扬州的春天一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年之后的春天,他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前往扬州,留下了送别诗中的名篇《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一天,长江江面帆影往来,李白却看不到,眼里只有孟浩然的船。直到船儿消失在视线,还不愿离去,可谓语浅而情深。李白爱孟浩然,这是人所共知的,但爱到这程度,原因要在第二句找。“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美好的季节,去美好的地方,既不舍,又祝福,这才是情深的根由。诗仙把“烟花三月”赠给了扬州,从此烟花三月成了扬州的标签,世界上有了两种春天,一种叫扬州,一种叫其他。
2020年,扬州高铁开通。扬州东站东侧南至文昌路,北至新万福路的道路被命名为“烟花三月路”,“烟花三月”在扬州的地图上有了明确的坐标。
栖灵塔
栖灵塔位于扬州大明寺内,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杨坚为庆祝生日,下诏全国30个州建造30座佛塔供奉舍利,栖灵塔即其中之一。
蜀冈是扬州的高地,而栖灵塔又耸立蜀冈之上,自然成为登临的佳处,高适有诗:“淮南富登临,兹塔信最奇”。一个秋天,李白登上栖灵塔, 写下《秋日登栖灵塔》: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桔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李白登塔赋诗之后,栖灵塔的声名更著,高适、刘长卿、刘禹锡、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有诗题咏。
唐会昌年间,栖灵塔毁于火。今天的栖灵塔为20世纪90年代重修,风格仿唐,塔高73米,再现“宝塔凌苍苍”的胜景。
青莲巷
登上栖灵塔,李白可以俯瞰整个扬州城。
唐代的扬州分为子城和罗城两部分,称为“两重城”。唐子城位于蜀冈之上,又称“衙城”,是衙署集中的地区;唐罗城位于蜀冈之下,也称“大城”,是市民居住区和商业、手工业区。
以李白商人之子的身份,大概只能住在罗城。今天扬州有一条青莲巷,据说就是李白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李白自号青莲居士)。
又是秋天。秋天不光有登攀览四荒的豪迈,也有草木摇落的萧瑟。人在旅途,功业未成,李白病了。月光皎皎的夜晚,乡愁向李白袭来,李白吟出传诵千古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共20个字,去掉重复的只有17个字,一个生僻字都没有,却组合成了家喻户晓童叟皆知的诗作。
瓜洲运河
天宝六年(747年),李白在扬州为他的族叔李贲送行,写过一首《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
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
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
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
爱此如甘棠,谁云敢攀折。
吴关倚此固,天险自兹设。
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汭。
我行送季父,弭棹徒流悦。
杨花满江来,疑是龙山雪。
惜此林下兴,怆为山阳别。
瞻望清路尘,归来空寂灭。
瓜洲新河又名伊娄运河,是从高旻寺到瓜洲的一段运河。当时从镇江渡江,需要绕道,迂回60里,给航运带来危险和不便。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润州刺史齐浣奏请开通伊娄运河,缩短运河入江航道,不再绕道真州而由瓜洲入长江,民众称便。李白在诗中盛赞伊娄运河,称其与“天地同朽灭”。一个建成还不到十年的工程,李白就看出它了不得,大加褒扬,眼光不可谓不准。
1000多年后,伊娄运河名列世界遗产。
宝应
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李白快40岁了,还在四处游历,诗名大著,抱负未展,属于他的高光时刻还要几年才能到来。
又是春天,李白来到了宝应,留下《白田马上闻莺》和《赠徐安宜》。
《白田马上闻莺》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缲丝。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赠徐安宜》
白田见楚老,歌咏徐安宜。
制锦不择地,操刀良在兹。
清风动百里,惠化闻京师。
浮人若云归,耕种满郊岐。
川光净麦陇,日色明桑枝。
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青橙拂户牖,白水流园池。
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
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
白田是宝应的古称,当时的宝应称为安宜。徐安宜就是徐姓安宜县令。宝应的风光,农人的劳作,淳朴的民风,让处于人生低谷的李白感到放松惬意。
这种感觉叫治愈。
宝应与李白还有特别的缘分。在李白去世那一年,安宜县改名宝应。
在长安任翰林供奉是李白一生的“高光时刻”,但李白志不在此,他的理想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赐金放还是必然的结局。
天宝六年(747年),李白在扬州一带漫游,春节也是在扬州度过的。人生进入下半场,虽有过高光时刻,却始终不能实现抱负。在《留别广陵诸公》中,李白回顾了自己走过的路。
《留别广陵诸公》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寸心无疑事,所向非徒然。
晚节觉此疏,猎精草太玄。
空名束壮士,薄俗弃高贤。
中回圣明顾,挥翰凌云烟。
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
还家守清真,孤洁励秋蝉。
炼丹费火石,采药穷山川。
卧海不关人,租税辽东田。
乘兴忽复起,棹歌溪中船。
临醉谢葛强,山公欲倒鞭。
狂歌自此别,垂钓沧浪前。
他是谪仙,也是肉体凡胎,心中的苦闷,或许只有广陵诸公可以稍加慰藉。
天宝十三年(754年),李白54岁,生命已经进入晚年,安史之乱将在次年爆发,而唐王朝和诗人的命运,都将面临巨大的转折。这一年,还是在扬州,李白遇到了他的铁杆粉丝魏万。
那个年代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李白又行踪不定,魏万愣是追着李白跑了三千里,终于在扬州追上了李白。李白的粉丝遍天下,但这么狂热的还不见多。分别时,李白写了首长诗送给魏万,并把自己的诗文交给魏万。魏万编成《李翰林集》,这是李白的第一部诗文集,可惜未能流传。诗集序流传了下来,里面记录了李白的相貌:眸子炯然,哆如饿虎,或时束带,风流蕴藉。
晚年李白,最重大的事件是受永王李璘征辟入幕。至德二年(757年)二月,永王李璘率水军自江陵沿长江下扬州,打算渡海直取幽州,在《永王东巡歌》第七首中,李白写道“王出三江跨五湖,楼船跨海次扬都”,就是对这段历史的描写。不久之后,李璘失败,李白的命运也急转直下。
除了少年读书时代,李白一生多次来到扬州,与扬州关系匪浅。青年时代,他意气风发,在这里散金三十余万;中年时期,这里的山水田园治愈了他受挫的心;到了晚年,他在扬州谋划自己的第一部诗文集;在“从璘案”中,扬州仍是重要的坐标。
这座城市与李白一生的起起伏伏之间,始终有着若有若无的牵绊,在扬州,读懂李白。
(总策划:刘晨薇 文字:朱润莘 高笑天 摄影:杨勇 高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