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专访《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丛书主编冯长宏:让每个孩子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2023-07-23 15: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7月18日扬州讯 日前,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重大项目、“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系列成果发布。由杨九俊、何云峰总主编,杜成智、冯长宏主编的《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系列丛书出版,记者专访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丛书主编冯长宏,邀请他详细解读了这套丛书的意义。

时代呼唤幸福教育

问:出版《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这套书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答:部分孩子负担重、教师有压力,家长有焦虑,时代呼唤幸福教育。

一直以来,邗江教育坚持行走在追寻幸福的路上。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邗江教育便从课堂教学入手率先开展了“道德课堂”“三不四了”教学改革行动,“轻负优质后劲足”的教学质态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为幸福教育的教学实践积蓄了信心;2012年起,以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教改背景下区域推进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为依托,从区域层面推进幸福校园、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管理建设,努力让师生体验幸福、享受幸福并形成创造幸福的能力,为教师享受教育服务,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奠定了幸福教育区域性实施的理念与实践基础;2016年,区域开展新家庭教育实验,努力建构家校社协同的幸福教育生态,在省内外产生一定影响;2019年起,依托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创新探索”,着力实现育人模式创新、实践体系创新及教育理论创新。

探索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编撰系列成果书籍,是为了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幸福教育新理念的树立、新路径的探寻、新举措的实施、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区域创新行动,构建可操作、可借鉴、可推广的基于区域的幸福教育的实践体系,实现三个创新,即育人模式创新、实践体系创新及教育理论创新。

理论到实践 描绘幸福教育的样子

问:介绍一下这套书的内在逻辑关系。

答:“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系列成果书籍共五册,从理论到实践,从整体到局部,系统呈现幸福教育最新研究实践成果,描绘幸福教育的样子。

《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实践探索》是理论综述,共六个章节,呈现总分总结构。“立德树人为导向的幸福教育育人模式建构”是理论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厘清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核心内涵及价值意义,并开展实践路径的设计。“学校幸福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家校共育为核心的幸福教育生态建设”“构建积极师生关系”“教师幸福能力及其培育”分别从幸福教育理念下的学校教育、家校合育、师生关系、教师幸福能力等几个维度进行育人模式的探索。“幸福教育育人模式区域推进策略”又回到整体,研究幸福教育育人模式的区域建构及其推广实施策略。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幸福校园生活整体设计与实施》通过51个创新实践案例,描绘了幸福教育理念下学校教育的样子。每篇案例从幸福理念、幸福校园、幸福课程、幸福课堂、幸福管理、幸福师生、幸福父母等方面展现学校开展幸福教育的实践图景,每所学校都从学校文化建设的视角探寻“属于自己的句子”,形成学校文化的幸福表达。

《让每一个生命蓬勃生长》通过67个教育故事,描绘幸福教育理念下生命成长的样子。幸福教育是在理念引领下的创新实践,是通过校园生活、课程实施、管理模式的改变,促进学生、教师和家长的生命成长,最终实现培育幸福的人的目的。

《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新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是针对当前学生成长问题凸显的现状,创新家校共育内容方式,以“成长问题”“原因探析”“干预措施”“教育反思”“成功案例”等呈现学生成长个案,用幸福教育的理念,解决家长和教师在家校共育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要以乐观积极态度看待孩子成长

问:作为家长,我最关心《新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家长怎么使用这本书?

答:《新家庭教育指导手册》是以幸福教育为引领,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用书,努力实践幸福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积极正向、整体系统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强调看到孩子的生命价值,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努力发掘孩子的生命潜能;“积极正向”是引导家长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努力发现他们的优势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采用鼓励欣赏的方式去教养孩子;“整体系统”是强调不要只片面看到孩子的成绩,而是要看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强调健全人格的培育,孩子的成长问题不仅看个体,还要看到家庭、学校、社会系统的影响,并在整体系统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新家庭教育指导手册》第一辑是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54个现实问题,以“情景再现”“深度解读”“为您支招”“成功案例”等板块,全面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有故事,有观点,有方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操性。

问:《一个孩子的研讨会》听起来很有趣,这是一种什么形式的研讨会?

答:一个孩子的研讨会是我们开展家校共育的一种创新形式。它以美国心理学家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为基础,综合采用多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技术,运用系统的力量,解决孩子的心理成长问题。具体形式为让家长、老师、专家和孩子一起到场,在互动中探寻孩子成长的问题及原因。

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一个孩子三年级以前文化成绩、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表现一直不错,但四年级开始突然变了个人,开小差,做小动作,扰乱课堂,成绩大幅下降,老师反复教育却不见效果。在一个孩子的研讨会上,孩子成长的整体状况开始显现出来,原来家里有了“二宝”,父母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二宝”身上,忽略了老大的情感需求,当老大采用一些方式寻求父母关注时,父母又以“老大应该让着老二”的家庭规条,指责老大,从而伤害了老大的归属感和价值感,“父母偏心”的观点更强化了他的感受,然后他又去用诸多不适当甚至错误的行为去父母、老师那里寻求归属和价值,所以出现了成长问题。当我们在系统中看到这个原因时,解决办法就出来了,主要多一些包容接纳,多一些理解陪伴,多一些欣赏鼓励,成长问题自然逐步化解。

让每个孩子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问:有一种声音:在保障同等条件的基础上,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基本是靠孩子的天赋与禀赋,家庭教育有用,但不是最根本的。比如有一本家庭教育的书籍就叫《教养的迷思——父母的教养方式能否决定孩子的人格发展》,这也是一些看似不错的父母,孩子却始终成绩不好的原因。您怎么看待?

答:这种声音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我觉得需要厘清下面几个问题:

首先,是选择躺平还是选择智慧?如果选择躺平,然后不闻不问,这是一种消极的做法,我觉得是不对的。如果是一种理解和接纳,看到孩子在某些方面是不擅长的,缺少天赋资源的,就顺其自然,再去探索新的选择,我觉得这种做法才是智慧的。

其次,是偏执还是寻找动力?如果孩子真的缺乏某些方面的学习禀赋,而家长却始终不肯放弃,非得在没“矿”的地方挖“矿”,那就是一种强求,一种偏执,那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坚信每个孩子都有生命的力量,尊重孩子的先天禀赋的差异,努力去挖掘孩子不同的生命潜能,这种“不认命”才是社会前进的动力。

综上,关键的问题是,要找到属于孩子自己的生命能量。幸福教育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定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价值,相信每个人的生命潜能,“人不会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现代生物学、脑科学、多元智能等理论已经充分证明这一点。教育是要充分释放孩子本身的生命能量,让天赋自由,让每一个生命蓬勃生长,不科学的家庭教育会阻碍这种生命能量的发挥,而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促进孩子的生命成长,会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属于他自己的成功。

幸福教育理念下,人生的成功是让自己的生命资源与社会需求对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求,同时为社会作贡献。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使命是要帮助每个孩子打通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如果每个人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能量,同时又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社会作贡献,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也是幸福教育的美好愿景。

标签:幸福;幸福教育;孩子
责编:张承辰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