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扬州市场近半瓜果蔬菜来自这里
2022-10-11 09:11: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大棚草莓。资料图片

提起“菜篮子”,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沙头镇的瓜果蔬菜。鲜为人知的是,扬州市场上有近“半壁江山”的瓜果蔬菜都来自一座农业园区,十年前,这里还是荒地一片;十年后,这里已是大棚连栋。

创业者拓荒 一栋栋温室大棚拔地而起

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核心区位于沙头镇。每年,从这里流向扬州市民餐桌的瓜果蔬菜达12万吨,占扬州本地市场的4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扬州人的“菜篮子”。

然而,十年前这里却还是荒地一片。

2011年,扬州市为了更好集聚农业资源,发挥“菜篮子”保供效应,开始大力发展农业园区,园区选址在沙头村的一片荒地上。

“当时,这里有农民搭建的批棚,也有农民自种的蔬菜田地,但没有成规模成体系,部分还处在撂荒状态。”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党政办主任汤其坤介绍。

吃住在工棚,下雨天蹚泥水,成了第一代“拓荒人”的工作常态。没有经验与技术,就与扬州大学、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请专家教授指导,一栋栋温室大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从空中俯瞰,犹如一幢幢玻璃“阳光房”,瓜果蔬菜在里面“茁壮成长”。

园区提档升级 形成“一主两特”特色

2020年,广陵区决定设立“沿江现代农业科技产业园”,形成了“一主两特”的新特色。

“一主”,继续强化园区“菜篮子”保供能力。“农业园区现有农产品基地1.2万亩,各类种植大棚6800余亩,引培各类农业企业13家,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101家。”周世宽介绍,“菜篮子”年保供量近12万吨,占扬州本地市场的46%左右。

“两特”,是指在保供应基础上,发展种苗繁育与优质稻米的生产。

“我们始终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搭建了一批科创平台。”产业园常务副主任周世宽说。

在科创平台上,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一种草莓茎尖组织初代培养方法”“一种蚯蚓粪育基质分解方法”先后获得发明专利;“扬大1号”、“扬大2号”、“扬大1号”辣椒先后获批自主知识产权。

有了科研成果作基础,园区有了更充足的底气。周世宽介绍,园区将建设一批设施化、标准化、集约化、数字化种苗生产基地,年繁育草莓种苗1亿株以上,辣椒、番茄、西瓜等蔬果种苗5亿株以上,水稻种子30万斤以上。计划到2024年,实现覆盖全省草莓种植种苗供应量的三分之一。

2019年,张洪程院士水稻创新示范基地应运而生。“这是与扬州大学深度合作的结果。”周世宽说,院士基地的示范引领效果已显现:一批在研水稻新品种已出成果,400亩的无人指挥水稻生产基地正在稳步推进。

物联网智慧“大脑” 全省数字农业典范

“植物缺水,需及时补充水分。”在“中央控制室”里,汤其坤打开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就能精准了解到数公里之外玻璃棚内的即时环境数据。

一头连着连栋大棚内的各类传感器,一头连着园区的“中央大脑”,各类数据在此交织、传递。

“智慧平台通过搜集来的数据,科学分析出瓜果蔬菜的生长习性,智慧精准地判断出浇多少水最合适,施肥的量要多少,什么时间需要打开遮阳网。”汤其坤说,通过精准调控,农业产量摆脱了过去“靠天吃饭”“望天收”的格局。

科技带来的变化,直接反映在保供能力的提升上。

作为扬州的“菜篮子”基地,园区直接承担着扬州市民餐桌上绿色蔬菜的保供任务。“20万平方米智能化连栋温室建成后,计划到2024年实现农产品年产量20万吨,占扬州本土市场供应量提升至60%以上。”

“数字农业已经成为园区的一张闪亮的名片。”周世宽表示,2020年园区创成“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成了草莓架式栽培中心、瓜果类架式栽培中心、茄果类架式栽培中心、叶菜类轮作栽培中心和蔬果种苗繁育中心5大功能中心,运用最新的物联网智慧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精准调控农业生产要素,成为全省数字农业的重要展示窗口。

周世宽说,未来园区不仅要做好市民的“菜篮子”,更要向智能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做好保供的同时当好“基因库”。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