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看扬州名城保护传承创新之路
2022-09-08 09:14: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古运河美景。资料图片

仁丰里。

东门城楼。

东关街。

导语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2500多年的建城史。近年来,扬州在名城保护规划体系编制、大遗址发掘与展示、保护机构创新、保护法规立法、各类文保建筑修缮利用、历史街区人居改善和传统街巷微更新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成功走出了一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的传承创新之路。

传承 从“一号通令”到“1+8”方案

今年是国家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40周年,为继续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前不久,扬州市出台了《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总体方案》及八项专题行动方案,按照保护更新体系和重点,分系统分领域确定了8个专题行动方案。其中首个专题行动方案即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体系构建行动方案》。

多年来扬州在严守保护底线的基础上,始终按“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思路,积极组织编制各类保护与传承规划,全面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延续古城空间格局、维护古城特色风貌、改善住户生活环境。

1949年1月25日扬州城解放,2月10日扬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关于保护名胜古迹和图书文物的“一号通令”。

由于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扬州古城保护规划出台时间早、起点高、执行严、体系全。

1957年,扬州在同济大学建筑系师生协助下,在江苏省率先制订了第一个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城市文教性质和产业布局,特别是工业区的布局和蜀冈瘦西湖风景区的保护,为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2年,扬州市荣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后,在杨廷宝、童隽、郑孝燮、单士元、罗哲文等专家的指导下,首次在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中,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为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章节,提出了全面保护古城风貌的指导思想。1990年,扬州开始修订第二轮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提出保护古城和跳出古城、建设新城的“西进南下”的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不断疏解老城区人口密度,改善老城区环境质量,为古城保护创造条件。新世纪以来,《扬州明清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及四个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继编制出台,扬州市编制《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进一步优化历史名城的空间形态和格局。

不仅如此,扬州还始终坚持全面保护,将保护的范围从单体文物建筑、历史街区向整个城区、市域范围不断延伸拓展,不仅保护好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传承利用好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扬州多年规划引领、保护优先的鲜明导向和政策,较好地处理了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形成了古城和新区各得其所、各美其美的空间格局。正是这份坚守、这份初心,让名城扬州独树一帜、蜚声内外。”省住建厅厅长周岚谈起扬州的名城保护利用时这样说。

创新 三条街走出保护更新不同模式

“到扬州不到东关街,不算来过扬州。”如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东关街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游客越来越多。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十多年前,东关街还是一条默默无闻的老街。为保护好东关街,充分利用好这一旅游资源,市委、市政府决定:政府投资整治提升,采用沿街居民搬迁,政府投资规划修缮的方式,来保护利用好这条千年古街。2007年下半年,市名城公司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东关风情街的目标,坚持“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以“建设精致城市,提升城市品质”为目标,以“双东”历史街区为重心,全面实施了基础设施改造、沿街风貌整治、文保单位、名人故居保护整治和修缮、居民搬(拆)迁等保护和整治工程,重点打造了李长乐故居、逸圃、街南书屋、冬荣园、壶园、武当行宫等景点。经过打造,“双东”历史街区较好地保护了传统风貌,也使老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如今,千年古城里的东关街成功变身为免费的4A级旅游景区,游客在欣赏古城风貌的同时,更体验着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胜景。

彩衣街与东关街相连,但其保护利用模式却与东关街不同,其采用的是“政府和居民共同出资,进行修缮,让居民自由经营”的模式,既调动了居民参与古城保护利用的积极性,整修一新的街道也吸引了商户的目光。经过打造,这里已经成为小吃一条街,全国各地的小吃在这里会聚,让游客流连忘返。

今年七夕节期间,在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一场以“七夕”为主题的“巧市”开场,游客们穿上汉服唐装,在古风国潮营造的甜蜜氛围中,体验“千年之恋”的浪漫。在今年端午节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栏目也多次聚焦扬州仁丰里,千年小巷火爆“出圈”。可几年前的仁丰里,却藏在深闺人不知。2013年,“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被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国家550万元的专项资金加上扬州市1295万元配套资金,给仁丰里带来了保护利用的新机遇。这笔钱该如何花?针对大量破旧老宅闲置的现状,街区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微更新、收储租、强文化”方式,在最大程度保留古街原貌的基础上,鼓励居民参与更新改造,不破坏古城街巷肌理,不动迁原住民,在对危房、路面、墙面进行修缮的同时,几乎保留了仁丰里的本来面貌。同时,实施产权能置换就置换、不能置换就租用的方式,来完成街区业态新布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让仁丰里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东关街、彩衣街的保护利用新模式。

成果 名城保护利用惠及百姓

扬州跳出老城建设新城,对古城持续不断进行保护利用,赢得了包括阮仪三等古城保护专家的称赞。在谈及古城保护时,阮仪三经常提到扬州古城保护的成功案例。他认为,扬州顺应民间对于老城小巷的乡情依恋,在相关法规约束下,采用政府补贴和居民参与相结合的方法,在老城改造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扬州古城保护在全国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值得探究与借鉴。

“扬州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城池格局和街巷肌理,传统风貌协调,历史文化馥郁,是让人们记得住乡愁的好地方。”专家介绍,扬州在名城保护利用工作中,坚持文化为魂,注重城市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展示,精心打造文化博览城、复兴名店老字号、实施名城解读工程等,在传承中全面生动展示城市历史文脉,推动历史文化名城魅力不断彰显。

“扬州在名城保护中,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把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作为根本追求。”专家表示,历史城区对名城而言是最关键的,无疑要精心保护,但另一面是它还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空间。扬州最近10年来持续投入40多亿元用于历史城区的保护改善,通过实施“八老”改造、“一水一电一消防”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传统民居修缮工程等,让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果惠及万千百姓。2006年,扬州因古城保护和人居环境改善方面的成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15年,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被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021年,仁丰里、东关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住建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示范案例,仁丰里保护与活化利用工程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奖项目类一等奖。

名城保护,扬州居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受益者,生活和工作在古城的市民,更拥有了获得感、自豪感。如今,古城的生机和活力不断焕发,更多人也因为扬州这个城市的美好,而“慢”下来、“停”下来、“留”下来。 记者 张孔生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