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给粮食收储销装上“智慧锁”
2022-08-11 09:49:00  来源:扬州日报  
1
听新闻

8月7日,立秋时节,这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至,农事相对轻松;但在仪征市天扬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收储区,当地种粮大户庞向旺依然忙碌。

“今年是个丰收年,小麦颗粒饱满,收购价格给力。”庞向旺看着正在称重、等待入库的小麦欣喜地说。他在仪征市新集镇、新城镇、刘集镇承包了1200亩耕地,主要种植小麦和水稻,卖掉最后一批麦子测算下来,比去年增收超过10万元。“为了让收粮过程更加公平公正且高效,我们在今年夏粮收购前启用了粮食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对粮食扦样、化验、称重、入库等各步骤都进行线上登记,保证各环节公平透明。”仪征市天扬粮食购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诚说,保障粮农增收、粮食安全的背后,是一套专为粮食收储提供保障的智慧监管系统在发生作用。

智慧系统

全覆盖监管“三种粮”

“粮食购销,关键在于既要管好钱更要管好粮。”今年1月,央视专题片《零容忍》披露江苏仪征国有基层粮站系列腐败案,让个地方粮食系统“露脸”变成了丢脸。当地不少人感到,要想不再丢脸,就必须“知耻而后勇”——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提升粮食行业监管水平。为适应智慧粮食发展的新需要,仪征市结合省、市对粮食购销企业的巡视巡察要求,立足管好地储粮、托市粮和商品粮“三种粮”,紧盯管好粮管好钱“两个核心”,聚力聚焦粮食收购、存储、销售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在全市率先建立起粮食安全智慧监管平台。

“我们这个监管平台不仅是食粮收购这一道关,还包括后期的存储、销售以及国有资产管理等,目前已经在仪征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现了全覆盖。”在王诚带领下,记者参观这套采用电脑+手机APP同步应用的粮食购储销业务监管系统注意到,一辆辆装满麦子的大货车进入粮库大门,即显示在监控区——登记、检验、司磅、结算、支付、销售、收款、出库等业务节点全流程闭环管理,实时汇聚粮食入库和出库信息,动态管理各基层库点分布、仓库数量以及粮食数量、品种、性质、价格等粮情基础信息,保证在库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这套系统以多层次粮食数据的可视化展示,通过一图统揽、一键检索,粮食存在哪、有多少、谁在管一目了然,实现库存粮食从时点监管到过程监管的转变。担起‘管’和‘治’责任,提高粮食治理能力和水平。”王诚表示,后期还将以物联集成为基础,打通粮食购储销业务监管系统与现场地磅、粮温、监控硬件,实现数据无缝对接。

完成对接后,粮食收购、销售过程中出入库称重数据将通过物联网模式自动采集,减少人为操作提升数据录入质量,并对粮食仓储过程中的粮温、监控数据实时监管,异常预警;管好粮食数量的同时,管好粮食质量。

委员建言

给粮食收储装把“安全锁”

粮食收储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提升粮食行业监管水平的重要抓手。6月上旬,市政协主席陈扬带领主席会议成员和部分委员,视察调研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完善粮食收储保障体系工作情况,实地察看仪征市粮食中心库,观摩了仪征市粮食信息化监管系统和粮食仓储布局优化调整工作,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发改委、仪征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情况介绍,与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人进行交流协商。委员们认为,仪征市率先建立粮食收储信息化监管系统——粮食安全智慧监管平台,涵盖粮食业务、数据分析、便民服务、预警监管等功能模块,固化业务流程,全程记录数据,实现对人、财、物、事的全面监管,以“小平台”解决粮食购销领域治理“大问题”。但调研中也发现,该平台系统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部分粮食企业硬件设施装备配备不足;信息开放共享程度不足,容易导致粮食收储信息不对称,粮食购销诸环节监管有漏洞。

“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加强省市县三级对平台的共用共享共管,充分发挥好平台应用功能,提高监管实效。”市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农学院农学系主任朱新开建议,要把粮食收储信息化建设列为粮食收储管理和深化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建立联动机制、督导机制以及考核机制,提高收储购销业务规范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委员们建议,在仪征试点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储备布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实时连线、动态监测,实现“业务全知道、现场能看到”,避免各行其是、各自为战,确保粮食收储信息化系统规范运行,并且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相对成熟的系统模块,在全市范围推广应用。

智能粮仓

“黑科技”看好每粒粮

粮食颗粒归仓,保管装备高档。近日持续高温,室外温度已在40℃以上,收储在仓的粮食所处环境是啥样?记者走进这家粮库,顿时感到凉爽宜人,原来库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0℃以下。

“我们眼前的这个粮仓约为6米的高度。仓内通过空调控温技术实现准低温储粮,最高粮温不超过25℃,平均粮温不超过20℃,这对保持粮食品质是非常有利的。”王诚介绍,通过粮库互联网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粮堆内部情况及仓内空间环境变化。

“粮仓内的实时温度会同步上传到智能云控系统,生成粮温3D模型,方便保管员及时、准确掌握各仓粮食情况。在粮库仓内外,还安装了若干个高清摄像头,为粮食安全和生产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王诚说。

粮仓内也合理布置了一定数量的虫笼诱捕器,充分利用储粮害虫趋光、趋温、趋味、趋高、善爬等生理特性,利用多波峰光谱混合技术和气味陷阱相结合的方式,对储粮害虫进行诱杀。通过物理方式杀灭储粮害虫,杀灭范围较广,使用效果良好,在非新收粮免熏蒸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了精准防虫,粮库还有一系列绿色储粮的“黑科技”。比如装备制氮机组,将空气中的氮气和其他气体进行分离,再将高浓度的氮气充入粮仓,置换和降低粮仓内氧气浓度,从而杀死储粮害虫,抑制微生物生长。

“这是一项无毒无公害的绿色储粮技术,通过置换粮仓内的空气,使储粮害虫长期处于窒息昏迷的状态,进一步保证储粮的安全,最大限度‘锁住’粮食的营养成分,减少粮食的保管损耗,有效降低粮食产后损失。”王诚说。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智慧粮仓让粮食更安全、更健康、更环保。”市政协委员、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点赞说,“丰收”两个字的背后是智慧储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粮食安全加上了一把“智慧锁”。

标签:
责编:吴冠文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