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小河里摸到了“国保” 过去常吃的河蚌就有它
2022-04-08 09:27: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背瘤丽蚌

扭蚌

褶纹冠蚌和三角帆蚌

背角无齿蚌

河蚌是扬州人春天餐桌上常见的美食。杨庙渔民李有鸣,是摸河蚌的好手。近日,他在摸河蚌时,摸到了一种壳上长有“瘤子”的河蚌。扬州大学动科学院教授魏文志介绍,这是一种名叫背瘤丽蚌的河蚌,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摸河蚌竟摸到了“国保”

李有鸣是一个老渔民,每年冬春季节,河蚌是他主要的渔获物,“我们经常在小河或沟渠里摸河蚌,多的时候一天能摸三四百斤。”

几天前,李有鸣在刘集镇下属的一个村的河塘中摸河蚌时,摸到了几只“麻皮蚌”。

“这种河蚌,很久都没摸到过了,一般只有水深的地方才有。”李有鸣说,因为背上长了很多颗粒状的“瘤子”,因此他们都把这种河蚌叫做“麻皮蚌”,“因为好多年都没摸到过了,就带回来当作稀奇看一看。”

魏文志说,渔民所说的“麻皮蚌”,其实就是背瘤丽蚌,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听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李有鸣主动将几只背瘤丽蚌带回到摸河蚌的地方放生了。

扬州“河蚌家族”知多少

李有鸣说,现在人们吃的河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带翅膀的河蚌,学名褶纹冠蚌,“翅膀”很坚硬锋利,摸到后要装在结实的口袋里,一般的口袋经不住它划拉;另一种是“刀背蚌”,学名背角无齿蚌。

“这两种河蚌,个头比较大,也都比较好劈,而且数量多,容易摸到。”李有鸣说,带翅膀的河蚌,个体通常都很大,他最近摸到的,最长的有25厘米。

“现在经常摸的是这两种河蚌,但过去麻皮蚌其实也是经常吃的。”李有鸣说,麻皮蚌有个特点,壳比较厚而肉比较少,而且很难劈开,劈开后,蚌壳上有牙齿一样的东西。

李有鸣介绍,过去麻皮蚌数量比较多,因此才会摸了吃。现在数量明显没有过去多了,加上它的肉少,摸河蚌的即使摸到了,一般也不会要。

另外,他们常摸到的河蚌还有“狗嘴子蚌”(学名圆顶珠蚌,因为长而尖而得俗名)和“鸭蛋蚌”(学名丽蚌,因类似鸭蛋而得名),“狗嘴子蚌的肉很好吃,只是壳难劈开,要放在开水中煮一下才会张开,吃起来比较费事,一般摸到后也会扔到河里去。”

“还有一种长条的河蚌(学名扭蚌),很多年没摸到过了,有时河塘的水排干后,还能找到它。”李有鸣说,他们习惯叫香蕉蚌,因为长得比较像香蕉。

河蚌多了,说明水变好了

河蚌生活在水底,属于底栖生物,是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蚌对水生态环境不仅具有指示作用,对水体也起着净化作用。

“看似生活在水底,跟淤泥在一起,河蚌其实很爱干净。”李有鸣介绍,一个地方的水面,如果水面的植物太多,河蚌就活不下去,“在仪征一个河塘,过去我们经常去摸河蚌,这几年种了菱角,再去摸就没有了。”

河蚌在河底以腐殖质为食,起着“清道夫”的作用。“近些年来,扬州的河蚌还是很多的,也说明我们的水变好了。”李有鸣说,即使是乡村的小沟渠,现在也有很多河蚌。

记者了解到,在扬州水域如高邮湖邵伯湖水域,底栖生物资源种类众多,河蚌是重要成员。其中,优势种群有三角帆蚌(中国特有的优质淡水育珠母蚌)、褶纹冠蚌(也可以用来培育珍珠),背角无齿蚌、圆顶珠蚌也比较常见,扭蚌、短褶矛蚌、背瘤丽蚌、钳型无齿蚌则比较少。

记者从高宝邵伯湖渔管办了解到,高邮湖邵伯湖贝类资源丰富,专门设有邵伯湖三角帆蚌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背瘤丽蚌、中国淡水蛏(1973年在江苏太湖、高邮湖等地发现,我国特有淡水贝类)等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记者 向家富 文/图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