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承载了无数老扬州的青春记忆 42岁筒子楼要和你说再见了
2021-12-10 14:25:00  来源:扬州日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筒子楼狭小的过道。

老邻居一起唠嗑。

老邻居和筒子楼拍照留念。

每一座城市,都有几个大院子,记录着一代人的成长,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让人忍不住驻足、怀念。竹西路48号的扬州市水泥预制品加工厂宿舍区就是这样一个院子,这里建于1980年的二层高筒子楼,如今已是危房,即将进行拆迁。

从竹西路北侧的一条支巷向北,沿着一条如今城市已不多见的坑洼不平的砂石路进去,一个大院呈现在眼前,这里就是原水泥预制品加工厂宿舍区。大院的尽头是一座二层高的筒子楼,也是大院最早的、唯一的一座宿舍楼。75岁的孙师傅是筒子楼的第一批住户,他亲眼见证了宿舍区从无到有,以及42年的“无序生长”。

孙师傅是扬州城区人,1964年下放仪征,1978年回城后就进入位于扬州城北的水泥预制品加工厂工作,厂里有一批像他这样的回城知青。为了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水泥预制品加工厂在和厂区一路之隔的竹西路北面征用了大约5亩地,建起了第一栋宿舍楼,就是现在这座二层高的筒子楼。孙师傅介绍:“筒子楼的住户大多是和我一样的回城知青,所以这座楼也叫知青楼。”孙师傅住进来时,两个孩子已经出生。此前,他们一家四口挤在老城区一间6平方米的棚子里。他家分到了筒子楼一套30多平方米的边户,一室一厅,房间里大床挨着小床,虽然有点挤,但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居住条件了。邻居两口子也是回城知青,住进来时两个孩子也已经出生,面积也是30多平方米。

宿舍区的时光仿佛静止了一般,孙师傅住进来后,厂里征用的这片地就再也没有再建过楼房,“后来厂里效益不行了,为了解决职工住房问题,只是陆陆续续在宿舍区搭建了一些平房。”孙师傅介绍,宿舍区地势低矮,一下大雨,雨水就往家里灌,公厕的大粪也漫溢得到处都是,所以,家家都在门口砌了挡水门槛,有20厘米高,“积水来得快排得也快,每次下大雨,社区领导就带着水泵来帮我们抽水。”随着城市发展,宿舍区周边的农村早就城市化了,而这里还停留在42年前,仿佛成了被遗忘的角落。时光荏苒,房子老了,当年年轻的爸爸妈妈也都已经成了爷爷奶奶,有的甚至有了第四代。孙师傅说:“我以为我这辈子就住在这‘老破小’的地方了,想不到还能迎来拆迁改造。”

“宿舍区的一砖一瓦,承载的不仅是他们的生活,更有那回不去的旧时光。”邗源社区党总支书记刘莲说,老小区虽破,但记录了一代人的成长,为了给大家留住念想,社区特地请来专业摄影师,为这里的老邻居拍下美好的回忆。在冬天的午后,老邻居们坐在筒子楼下一起唠嗑,老夫妻、老姐妹们排着队和知青楼合影,屋檐下的香肠、咸货在阳光照射下分外亮眼…… 也许,用不了多久,这里就会脱胎换骨。 刘莲 仲冬兰 司新利

标签:筒子楼;宿舍区;预制品
责编:胡悦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