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答好“三道题”,让产业园区变城市新区
扬杰科技;机器人
2021-03-24 10:27: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编者按

营商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招商引资的成败、项目建设的快慢、园区发展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尖子生”,邗江区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赛场”上全面打响攻坚战、主动仗,对照差距找短板,动真碰硬抓硬件,绣花功夫抓治理,让国家级扬州高新区和省级维扬经济开发区一天天美起来、靓起来。“无中生有”培育生物健康产业,“点石成金”扶持微电子产业,以高新产业加持,焕新城市面貌,全面发力产城融合,逐步让产业园区变成城市新区。本报今起推出“邗江区推进园区产城融合、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记者 嵇长青 陈云飞

产城融合是园区“二次创业”的核心要义,这道复杂的综合题该如何解答?

在对扬州高新区和维扬经济开发区的采访中,记者欣喜地看到,企业围墙内,智能车间里机器人手臂上下挥舞,全过程由电脑控制;企业围墙外,道路提档升级工程如火如荼,从管网、绿化到“勾画”城市天际线,园区的最佳状态正在逐步显现。

围墙内外的风景是一个切面。透过这个切面,我们看到了邗江区产城融合的新景象:从多年前的“有县无城”,到如今的“主城主板”,产业与城市建设比翼双飞,既有产业“好气质”,更有城市“高颜值”。

“产城融合,既要抓‘产’的集聚提质,又要抓‘城’的优化升级。”邗江区委书记钱峰说,“十三五”时期,邗江认真回答了如何做好“面子与里子”“视觉和感受”“发展和民生”三道题,当下正围绕产城融合发力攻坚、聚力突破,努力提升两大园区的观感形象和功能配套,真正实现智造强区、品质立区,当好“优等生”“尖子生”,在扬州“好地方”的建设中率先领先、永争一流。

补强基建短板,抓实“里子”做优“面子”

产城融合,首先是一道关于“面子与里子”的发展辩证题。

2020年,扬州高新区在全国16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排名第83位;在省内18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列第9位。维扬经济开发区2020年在省内同类园区中进位至第13位。

“从排名上看,扬州高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邗江区委常委、扬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叶华生说,但一位企业客户的话却曾经让他们感到很尴尬。“有一次,联亚联生项目的一位客户来高新区拜访,当时正值梅雨季节,客户结束拜访后遇到大雨,见企业门口有不小的一片积水,便打趣道‘扬州高新区水多财旺’。”

无独有偶,维扬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马九圣也向记者透露:“扬杰科技过去多次向我们反映,企业周边道路该提升档次了。他们的客户都说,维扬经济开发区好企业很多,上市企业也不少,里子不错,但面子也得要。”

企业的话点醒了邗江人:在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里子”上,邗江园区的工业经济水平在苏中领先领跑,但移步园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不匹配的问题则日益凸显。

两个园区都地处城市门户区域,不光是邗江的产业名片,更是对外展示形象的脸面。没有优质的环境、足够的配套,难以赢得客商青睐、项目落户,也不可能实现人气集聚。

产业发展是根本要务,功能配套是必要条件。从2019年开始,邗江人敏锐地意识到,必须彻底改变两园的观感度、辨识度和美誉度,以奔跑的姿态加快产城融合步伐。

一张《2021年邗江区城建项目计划表》传递出邗江人推进产城融合的决心。今年,该区共排出180个城建项目,有50多个涉及扬州高新区和维扬经济开发区,其中产城融合类项目就达30多个,包括道路提升改造、安置房建设、污水泵站改造等。

作为近年来扬州高新区翻建、新建的19条道路之一,华扬路除了路面全方位提升,地下管网也进行了“大手术”,让雨水进河道,污水进管道。“整个园区道路地上地下均按照高标准建设,污水管道直径最长1.5米,地底下能走人。”扬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规划建设局局长彭义翔介绍,未来园区将不断通过建设补齐短板弱项,科学合理布局干线、支线、缆线等综合管网系统,彻底解决黑臭水体、城市内涝等痛点。

去年12月,邗江制定《关于邗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专门提出要把两大园区作为未来五年城市建设、项目建设的重点,按照对外形象、路网配套、生活设施、城市管理“四提升”要求全方位“补课”,推动产业园区向城市新区转型。

“这意味着整个‘十四五’期间,‘提颜值、强配套、补功能、彰魅力’将成为邗江区建设高品质两园、构筑城市新区的关键词。”彭义翔说。

绣花功夫治理,既重“视觉”又重“感受”

产城融合,也是提升园区生活品质、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道必答题。

在扬州高新区、维扬经济开发区采访,许多主管招商引资的负责人直言:作为对外开放的主窗口、产业升级的主力军、创新转型的主阵地、地方经济的代言人,园区硬环境一直是影响客商投资的关键点。

“我们的客商绝大部分来自于上海产业转移和央企的扩大投资再发展。这些转移,既是产业产品的迁徙,也包括人才人员的迁徒。”扬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招商局局长李仲飞说,园区硬环境提升,惠及的不仅是项目本身,还有项目背后的高管团队、优秀人才和一大批产业蓝领。

近年来,补齐硬环境的短板被两大园区提上重要议程。两大园区党工委、管委会领导班子不约而同地决定:即办、办好。

“经济发展领红旗,文明创建领黄旗。”有人曾形象地用“两极分化”来形容两大园区在经济发展与城市管理之间的落差。因为农贸市场脏乱,两个园区曾是市民观察团的重点“关照”对象。后来,通过一番“绣花式”“点穴式”升级改造,两园的农贸市场管理成了全市示范。

扬州高新区内的大学城汇金谷是大学生休闲的主要场所。以前,这里的烧烤浓烟、排档污水、出摊小贩,让国家级高新区“脸上挂不住”。扬州高新区迅速对汇金谷地区周边环境重拳出击,共拆除违章商户139家,取缔烧烤摊62家;同时对老汊河街区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杆线全部下地、店招店牌全部规范;取缔了汊河集镇周边的270家垃圾废品收购站,极大净化了园区生活环境。

“我们还将在园区出入口进行设计提升,融入高新区元素,导入视觉标识系统,增加节点景观打造。”彭义翔介绍,今年扬州高新区将投资近3000万元,在细节上完善园区的视觉环境。

在北部维扬经济开发区,江阳农贸市场处于平山路与双塘路的交会地带,以前被当地人戏称为“小香港”。每天有200多个摊贩全天候经营,出店、占道是常态,成了文明城市创建中的“老大难”。

维扬经济开发区城管办主任殷建宁介绍,通过园区反复宣传、整改,以及常态化监管,如今这里已创成市级无出店经营示范街区。摊贩入户后,江阳农贸市场变成了“商超式”市场,以“蓝、绿、红”三种色彩区分水产、蔬菜、肉类不同区域。“现在,从广告牌拆除到渣土车管理、从洒水车到扫路车的上路时间,每一个城市管理的细节都进行了精细化管理。”

完善功能配套,既有“资本味”又有“烟火味”

产城融合,更是一道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升幸福感的填空题。

一座产城高度融合的城市新区的标准是:宜居、宜业、宜创相得益彰,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共生。

高端人才来了以后,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怎么解决?居住问题怎么解决?健康、消费、娱乐需求如何满足?这是日常招商活动中,客商普遍会关心的问题,这也印证了产城融合的必要性。李仲飞告诉记者,邗江区委、区政府一直要求,不能光盯着产的集聚,也要关注城的打造,既有“好气质”又有“高颜值”,既有“资本味”又有“烟火味”,既有“金山”又有“青山”,这才是现代开发园区应该呈现的图景。

“没有娱乐、教育、卫生等健全的功能配套,产业发展就会失去基本依托。”李仲飞说,以往园区企业“朝九晚五”的现象很普遍:早上企业高管们开车来上班,晚上再开车回城。一到夜里,园区就变成了一座“空园”。

针对城市配套缺失的痛点,邗江两个园区相继发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学、医”八大方面,构建起宜居、宜业、宜学的“城市生活圈”,一个个满满幸福感的工程相继启动。

去年,总投资5亿元,由华东师范大学、邗江区人民政府、扬州高新区管委会三方共同打造的华师大邗江实验小学落户扬州高新区,项目预计2021年7月竣工,计划2022年秋学期启动招生。今年,维扬经济开发区也将与机关三幼合作新建两所公办幼儿园。

去年底,汊河卫生服务中心竣工揭牌,作为园区的卫生服务机构,这里与扬大附属医院合作,由后者通过在扬州高新区设立分院,让城里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打造邗江公共医疗服务的样板。

作为全市首个公租房项目,扬州高新区打造的青年公寓将提供2000套拎包入住式公寓;维扬经济开发区总投资1.8亿元建设的人才公寓项目,今年底有望建成,预计可为1200名企业员工解决住宿问题。

“早晨到周边的生态公园跑步;白天在现代大气的园区上班;晚上到附近的创智湖畔散步。”维扬经济开发区城乡工作局局长殷琴向记者描绘了眼下的园区新生活。随着园区产城融合的加力加劲、不断提速,越来越多来园区工作的企业家将享受到都市新生活。

标签:新区;园区;高新区;扬州;产业园区
责编:张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