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传来消息,为高质量建设江苏省、交通运输部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和世界一流内河航运窗口,该项目管理办公室委托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课题组研究的“运河文化与品质工程建设研究”课题结题,顺利通过省市专家评审,认为“研究报告目标明确,内容完整,技术路线清晰,方法科学,成果合理可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圆满完成了合同规定的要求”。
2019年10月,扬州市委、市政府与江苏省交通运输厅签订了共建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邵伯船闸至茱萸湾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茱萸湾至施桥船闸段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和京杭运河扬州段绿色港口建设和船舶污染防治,合力打造通畅高效的世界内河航运之窗、底蕴深厚的世界运河文化高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态廊道、南水北调船舶污染防治示范区。其中,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是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的先导工程,北起施桥船闸,南止于六圩长江口,全长5.37km,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两条黄金水道的交汇点,重点建设京杭大运河绿色航运示范区和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样板。2020年5月,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结合整治工程,委托专业机构进行“运河文化与品质工程建设研究”,形成了许多重要而又可操作的研究成果。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课题组经过大量文献检索、田野调查、专家咨询等,形成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建议将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总体定位为“江河门户(苏北)、航运窗口(世界)”,实施“1234”空间布局:即以一条运河为主轴,以运河文化带和长江文化带“两带”交汇,以六圩口门、六圩轮渡码头、施桥船闸为三个重要节点,恢复重建都天庙、都天庙炮台、曲江亭、钱家湾八景等四处重要景点。为了让更多人沉浸式体验流动的运河文化,建议将“江淮之心(茱萸湾)”“京杭之心”“江淮之眼(扬州闸)”“运河之眼(三湾)”“江河之眼(六圩口门和瓜洲口门)”等串联起来,形成多元素、多节点、多视角的扬州运河文化脉络。
在设计理念上一“门”贯通南北。在六圩口门以“口门客厅”为核心诉求,“临内河第一灯塔,坐口门自然客厅,赏山、水、天、航风光”,突出“自然、清新、疏朗、雄阔”的口门气质。原六圩轮渡码头是大江南北交通枢纽,由于六圩弯道不断受到冲坍,自1922年12月扬圩公路筑成,选定嘉兴桥为轮渡码头起,至1974年定迁至邗江河口汤巷今址,先后历经53年,动迁6次。建议将六圩轮渡码头建设成“乡愁之门”,在原址恢复建设上世纪70年代的码头、饭店、旅社、邮局等,新建六圩轮渡陈列室。以六圩弯道和轮渡变迁为主线,讲好六圩“泥巴墙的故事”,让六圩轮渡码头成为“乡愁追忆重要目的地”。1960年3月,江苏省文物工作队在施桥镇考古发现唐代的一排东西向木桩,木桩残存17根,木质为楠木,其上有砖砌建筑物和碌碡。该木桩是唐代扬州港长江港区桩式码头的重要物证。1960年3月开挖疏浚京杭大运河工程时,在施桥镇新河发现唐代大木船和独木舟各一艘,现藏扬州博物馆。上述考古证明,唐代今施桥船闸处曾是长江北岸重要港埠。如今施桥船闸已成为现代化三线船闸,当初设计货物通过量1.5亿吨,2019年施桥船闸货物通过量3.46亿吨,同比增长6.98%,成为全国内河年货物通过量最高的船闸,运河货运密度居世界内河第一。有鉴于此,课题组建议将施桥船闸定位为“船闸之门”,建设施桥船闸陈列室和“苏北运河南大门”微型公园,凸显世界运河航运窗口的重要地位。
目前,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航道整治工程项目管理办公室正在进一步规划建设世界一流内河航运窗口。
通讯员 刘怀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