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 资料图片
通讯员 薛玉波 郭瑞
记者 姜传刚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广泛认可的新技术,它可以实现建筑信息的集成,设计团队、施工单位、设施运营部门和业主等各方人员可以基于BIM进行协同工作,有效提高工作效率、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昨日,记者从中铁二十四局集团路桥公司了解到,该公司在有五层高架桥的润扬北路互通式立交工程中,成功使用这一技术,成功攻破了一道道难题。
BIM技术先预演,吊装施工一路绿灯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吊装前,我们已采用BIM技术,进行了预演,先行发现并解决吊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所以施工一路绿灯,很顺利。”润扬北路互通式立交工程总工程师贾光龙告诉记者,从本月12日开始吊装,到20日上午,已完成一联半的吊装任务。
“我们采用的是小节段、空中组装的施工作业方式进行钢箱梁的吊装。”贾光龙介绍,钢箱梁地面组装成功后一次吊装,需要大的作业空间,而润扬北路互通式立交的北侧是宁启铁路,东南侧是居民小区,西侧有一条河流。在狭小的作业区间内,要架设5层、30多米高的高架桥,十分不易。
鉴于这样的狭窄、复杂作业环境,钢箱梁吊装不得不“化整为零”,采用小节段、空中组装的施工作业方式来进行钢箱梁的吊装。为了确保吊装万无一失,在吊装前,他们已采用BIM技术,进行了吊装预演,先行发现并解决吊装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题。
新技术助力,这些难题不算什么
20日上午,在润扬北路互通式立交工程项目部,年轻的BIM专家杨春鹏向记者演示了这一新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去年工程刚开工时,工地还是一个个不规则的小土丘,若用传统人工的方式测量、计算,工作量非常大,精确度相对也不是很高,BIM技术则解决了这一难题。”他介绍,技术人员花费一天时间,用无人机对工地进行了“扫描”,每幅图片都有坐标。这一工序完成后,技术人员在电脑中输入全部图片,建立虚拟的建筑工程三维模型,利用数字化技术,为这个模型提供完整的、与实际情况一致的建筑工程信息库。该信息库不仅包含描述建筑物构件的几何信息、专业属性及状态信息,还包含了非构件对象(如空间、运动行为)的状态信息。借助这个包含建筑工程信息的三维模型,大大提高了建筑工程的信息集成化程度,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相关利益方提供了一个工程信息交换和共享的平台。
通过这一模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发现了一些很难发现的问题。如现场出土土方的测算,模型中有了现场各个点实际的数据,结合工程图纸中的各个点施工要求的标高,土方量就能自动生成。而人工测量则比较麻烦,尤其是不规则的场地测量、计算更为复杂,遇到水面的测量“难上加难”。
贾光龙介绍,建筑信息模型是建筑学、工程学及土木工程的新工具,可视化、直观性是它的最大特点。模拟性是BIM另一大特点,并不是只能模拟设计出的建筑物模型,还可以模拟不能够在真实世界中进行操作的事物。润扬北路互通式立交工程钢箱梁的吊装,就是这一功能的成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