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扬州考古队员亲历定远舰铁甲出水
2020-10-16 15:32: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定远舰铁甲出水。

张敏在工作中。受访者供图

记者 孔茜

当吊机的钢缆卸下最后一股力,一个重达18吨的铁块稳稳落在平台上,现场旋即响起热烈的掌声、欢呼声。9月17日18点24分,山东威海甲午海战终战地“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现场,定远舰铁甲出水,这也是目前国内出水的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

在现场欢呼的人群中,有一个来自扬州的身影,他就是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队队员张敏。从2018年到2020年,他亲历了这片铁甲出水的全过程。近日,张敏结束“定远舰”遗址水下考古相关工作回到扬州,与记者分享了这段难忘的经历。

扬州考古队员亲历定远舰铁甲出水

2017年开始,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的联合考古队开启了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于2018年夏在刘公岛东村外水域发现一处沉舰遗址。2019年夏,调查确认这就是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沉址。

从2018年定远舰水下勘探开始,张敏便加入了这个项目。“因为定远舰是自爆,并且日本也曾在这一区域打捞过定远舰残骸,所以水底还剩多少东西?水下考古能有多大收获?我们当时心里完全没底。”张敏介绍,由于水下考古受气候条件、风力、水流状况等因素限制,每年的工作时间主要集中在8月、9月两个月内。

“时间紧意味着每天的工作量大。”张敏告诉记者,他每天大约6:00就乘船至相关水域,负责下潜的考古队员要带着近30斤的装备下潜到水底工作,直到天黑才停止作业。

“当年就是在9月17日这天,中日黄海海战爆发。所以这次参与水下考古的所有队员都暗暗憋着一股劲,想要赶在9月17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前,将定远舰铁甲发掘出水。”张敏介绍,为了顺利提取,考古队协调了一艘300吨的海钓船,由水下工程潜水员协助考古队员固定支撑桩、钢索,为铁甲出水做准备。

据定远舰建造合同记载:定远舰铁甲为康邦铁甲,即钢面熟铁甲的复合装甲。本次出水的铁甲参数与合同记载相同,是定远铁甲舰身份的关键证据,也是目前国内出水的唯一一块北洋海军铁甲舰装备的护防装甲。

张敏介绍,目前这片铁甲已被安全送回刘公岛上,暂时存放在专门为定远舰遗址修建的文保室脱盐池内,进行保护和脱盐处理。

他是扬州目前唯一的水下考古队员

2015年5月,张敏参加了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业培训,成为中国培养的第七期水下考古队员之一,也是目前扬州唯一一位水下考古队员。张敏介绍,从1989年至今,全国共培养了八批水下考古队员,目前尚能服役的仅70人左右。“大家平时都在各自岗位工作,涉及相关水下考古项目时,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召集,大家就从各地集合到一起开始工作。”

在此次定远舰项目之前,张敏曾先后参与辽宁丹东致远舰、庄河经远舰的水下考古工作,与甲午沉舰结下了不解之缘。“水下考古是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工作。”张敏坦言,水下环境要么极度安静,要么满是风声,队员作业过程中也无法交流,并且由于压缩空气罐的气量有限,下水后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熟悉环境、确定文物位置以及作业方式等,“有时候工作水域离岸边较远,只能住在船上。到了晚上,所有人都聚在船头找信号,给家人报平安。”

与潜水爱好者看到的美丽的海底世界完全不同的是,张敏他们进行水下考古的水域情况都很复杂,充满未知的危险,而且水底环境大多能见度很低。尽管如此,张敏还是坚持了下来。

“每一次水下考古的完成都伴随着极大的成就感。”张敏说,水下考古能第一时间触摸到沉落海底的历史片段,越是艰难的环境,完成后的满足感越强烈。

结束定远舰水下发掘工作后,张敏日前回到了扬州,又马不停蹄地投身于扬州地区的文物考古发掘工作中。“‘脚踏实地’的感觉真好。”张敏说。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