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扬州大学院士团队国内首次尝试水稻种植"无人化"
2020-06-22 09:48: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无人驾驶”的农机正在田地里作业。 司新利 摄

扬州网讯 (记者 乔云) “咦!这台拖拉机里咋没有驾驶员?”眼下正是水稻种植季节,近日在江苏盐城大中农场一处攻关试验田,一台正来回作业的农业机器引起附近农民的好奇。

“这可不是一般的拖拉机,而是我们团队研制的耕种管一体智能机,它自带电脑,可以‘无人驾驶’。”站在试验田边,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张洪程教授科研团队成员邢志鹏介绍,这是该团队在国内首次尝试水稻联合耕播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技术。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款智能机外观酷似加长版“拖拉机”,工作人员进行调试后,将处理过的水稻种子和肥料定量装进农机的种箱和肥箱,然后按下遥控器的开关,农机便在田中沿着既定轨迹进行直播作业。

这块田地刚刚收完小麦,秸秆铺满农田。农机作业过的地方,秸秆和麦茬被埋入土壤,还田成为肥料。走到田头,农机还会自动转弯,驶过之处只留下平整的土地以及一条条笔直的排水沟。仅10分钟,它便轻松完成了1亩地的水稻直播任务。

“别看就花了10分钟,这台农机每前进一步,都同时完成了8道工序——施基肥、双轴旋耕秸秆全量还田、条施种肥、一次镇压开种行、控深播种、浅旋覆土、二次镇压、开排水沟。这些工序,以往需多次作业,现在一次性完成。”邢志鹏介绍,以这块70亩的水稻田来看,如果采用机械化种植方式需要三四天才能完成,而采用联合耕播田间作业“无人化”生产技术,一天就能完成。

记者注意到,这台农机还有不少“外挂”——肥箱中的肥料,采用团队研制的“一次性肥料配方”,在作业中给足水稻全生育期所需营养,可大幅减少施肥次数;农机依托卫星遥感以及田间物联网,可精准获取农情数据,服务后续农田管理。“后期,我们还会配套实施病虫草害无人机飞防技术,真正做到该试验田块水稻栽培田间作业的‘无人化’。”邢志鹏说。

水稻种植“无人化”的背后,是张洪程科研团队十多年的努力。2008年以来,扬州大学张洪程、张瑞宏教授针对“无人化耕播”,组织国内作物栽培、农业机械、智能控制、软件信息等多领域专家,以及农业装备生产企业和一线农技人员,联合组成大攻关科研团队,开展智能化、无人化、多重复式耕播先进装备的研制。“我们研制的耕种管一体智能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将有效带动我国农业技术向现代化、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张洪程介绍,去年他们在国内首次开展的小麦栽培田间作业“无人化”已实现丰产,示范方平均亩产618.87公斤,较试验对照田的小麦亩产增加了几十公斤,最高产田块亩产更是达到665.18公斤。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