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天宁门街方宅: 民国扬州城内第一汤门
2020-05-15 10:36:00  来源:扬州网  
1
听新闻

二道门水磨砖门楼

门窗、槅扇保存完好

方志富介绍当年方家汤门的情况

扬州民宅中典型的“一颗印”

天宁门街是扬州古城中的南北要道,北接盐阜路,南至彩衣街,通过东西向小巷与弥陀巷和北讲经墩相连。旧时,天宁门街两侧店铺林立、热闹非凡,沿街面曾有桑恒顺香店、南北汤门、永兴源纸店、南北货铺、宁园浴室等十数家店铺。近年来,天宁门街不少老旧房屋被拆除翻新,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老店铺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坐落于天宁门街的方家老宅,是曾经民国扬州城内的第一汤门。

汤门是过去扬州人对禽畜加工作坊的雅称。方家汤门西临天宁门街,其大宅连同作坊,历史上占地面积近800平方米,现存的老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

方家汤门西部临街部分为住宅,分为两组。第一组为天宁门街26号,此路建筑占地面积约170平米,坐北朝南,前后两进。原大门西向,开设于天宁门街巷口。二道门南向,水磨砖门楼。第一进为门房,面阔三间,进深五檩。第二进住宅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前有天井,东西两侧为厢房。26号住宅的门窗、槅扇保存完好,值得称道。其正厅槅扇裙板上浅刻牡丹、秋葵、香炉、铜鼎、蒜头瓶等图案,组成了极富晚清民国风情的博古图,显得分外儒雅、含蓄。东西厢房槅扇则雕刻湖石假山与“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图,花卉饱满丰腴,湖石娇俏玲珑,两者布局相得益彰。26号住宅东西山墙为马头云墙,蜿蜒似游龙,其气势丝毫不逊色于诸氏盐商住宅的云墙。

方家汤门第二组建筑为天宁门街20-1号,此路建筑占地面积约139平方米,扬州民宅中典型的“一颗印”,前后两进,局部已改建,总体格局保存完好。

站在26号的二层台上,可以俯视整座方家老宅,远眺旧时的作坊院落。在两组住宅东侧的天宁门街24号内,原有两个院落用作加工作坊,占地面积超过300平米,现已改建成房屋。

民国扬州城内第一汤门

在天宁门街采访时,记者碰到了今年90岁的陈义芳奶奶,她告诉记者,过去扬州城区的猪肉供应大多来自天宁门街,当时有两家汤门,分别是街北端的祁家汤门和街南端的方家汤门,现在方家的老房子还在,祁家汤门则早已不存。

老扬州俞竹筠回忆,小时候,天宁寺的师父曾讲过天宁门街汤门的传奇。乾隆皇帝南巡抵达天宁寺行宫,从拱辰门入城,两边跪满了接驾的官员士绅。听到乐声大作,栏舍里一头待宰的猪跑了出来,蹿至天宁门街上不走。走失猪的朱老板被官员扣押,罪当论斩。乾隆皇帝笑道:“朕闻民间素有猪来富的说法,实乃国殷民富的好兆头,汝可更名朱来富。”从此,“朱来富屠宰坊”响名于市。百年后,“朱来富屠宰坊”败落,最终并入天宁门街的后起之秀方家汤门。

“我的爷爷出生于1880年前后,老家在龙尾田小方庄,20岁左右来到这里做生意,起早贪黑,非常勤劳。后来方家生意越做越大,就在龙背附近的天宁门街建了这处不算小的宅子。”今年79岁的方志富,是方家汤门“创始人”方正明的孙子。

“当时方家汤门的规模,在民国扬州城内最大,家里共有6个猪圈,存栏最多时有50头猪。从淮阴和秦栏来的牲畜,通过大运河运到黄金坝、便益门,然后一路吆喝,从天宁门街进入方家汤门。”方正明说,发展到鼎盛时期,方家雇用了孙、钟、曹、陈四名伙计,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开始工作,两名伙计负责杀猪,姓孙的伙计外号“四虎子”,专门负责清洗和解猪,另外一名伙计用独轮车将猪肉运到汤门外。此时,扬州城内很多肉铺老板都已在作坊外等待买肉。

1954年并入扬州肉联厂

1954年,在方家汤门和祁家汤门的基础上,扬州成立了扬州肉联厂。“家里一件物品没留,连小推车都送到了厂里。”方志富说。

方志富指着26号住宅第一进的西间说,他的爷爷当年就住在这间屋子里。“爷爷娶了三位夫人,育有三子三女,只有长子方广海参与汤门的经营,主要负责作坊的账务。”到了1952年,方家上下已有20余口人。后来,老二和老三家都去了外地发展,部分住宅已租给他人住用。

方家后人无人从事汤门工作,但在测绘、教育、餐饮、旅游、服装、摄影、交通运输等领域多行开花,正是方家汤门创始人方正明打下的坚实基础,也让后人有了一个发展的“福地”。

记者 束露清 文/图

标签:
责编:徒滢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