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仪征故道挖出百根木桩首现罗泗闸“物证”?将考古确认
2019-05-17 09:06:00  来源:扬州晚报-扬州网  
1
听新闻

  5月15日,记者来到仪征市盐津大桥桥首,只见桥下的书香华庭工地甚为繁忙,工地东南角偌大的基坑内除了林立的水泥桩外,就是从地下古河道里挖出来堆积而成的黑色土堆,正在开挖处的东西向的土壁上面散落着不少木桩。而紧挨着工地现场的是一个用蓝色围挡圈成的一片大塘,这里就是古运河通江闸中的明代罗泗闸遗址。

  市民王志彬告诉记者:这里曾是仪扬河故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直放宽”新开了泗源沟,古闸就不用了,后来老毛纺厂又将河塘填平,建起了厂房,此次数以百计的木桩被从地下挖出,应该是跟河道驳岸有关。

  “最模糊不清一段”

  有了实物依据

  文保志愿者彭先生告诉记者:大运河明代通江闸是从仪征东门外向南绕城至南门外大码头入江口,长3公里,由东向西有响水、通济、罗泗、拦潮四个闸首组成的三级船闸(有三个船室),根据县志记载,一次性可进入3000艘漕船。通江闸是在宋代真州闸基础上向城南扩展壮大完善形成与东关闸、五坝河、水澳、内闸河等组成兼具多功能复合型的水利枢纽。无论规模、技术层面在当时皆为世界第一。

  彭先生认为水闸左右驳岸连接段在现代仍是水工建筑保护和管理主要范围。根据实地调查和仪征市志记载,1959年因新建入江水道,明代通江闸被截断封堵为三段,响水闸一段,通济闸一段,罗泗闸、拦潮闸共一段,不再作为通航使用,大部分改为鱼塘,堤岸上面没有建筑物,上世纪80年代,罗泗闸以东所在运河段遗址被毛纺厂逐渐填埋,使这一段通江闸河变成了没有古代实物证明的最模糊不清一段。

  目前,四个闸有三个都进行过考古并发现遗址证物,只有对罗泗闸没有进行过考古发掘,也没有实物证明罗泗闸所在的河道段,这应是罗泗闸首次发现证明遗址的实物证据,这次挖出木桩带则证明罗泗闸以东古运河段遗址北侧岸线具体位置,使这里运河遗址范围轮廓变得一目了然,使古船闸排砂弯道位置再次清晰出来。

  扬州市考古研究所

  将现场发掘调查

  记者来到仪征市文旅局,该局文博科朱科长接受了采访。

  朱科长告诉记者:考古人员已分别于14日晚上和15日上午到书香华庭工地进行了探访考察,并请求扬州市考古研究所来进行进一步考古调查。

  由于该工地紧靠着仪征市文物保护单位“仪扬河真州段故道”遗址其中一段,按照“大运河保护规划”要求,控制地带至少要向运河堤脚外侧退让15米,而不是仅仅按照市级文物要求退让10米。据初步推测,那些木桩可能为闸塘护坡驳岸,现在仪征已邀请扬州市考古专家来考古调查,揭示地下木桩排列状况,以确定是不是重要遗址以进行保护。

  延伸阅读

  出动军、民、夫五千人开河

  仪征自古为“京师襟喉之地”,因江岸线南移,明初,宋代左监门卫大将军陶鉴所建的真州船闸(1024),己离江渐远,但运河漕盐运量递增,“真州乃外江纲运会集要口”“岁漕江南粟数百万斛”“事关国计”,1383年兵部尚书单安仁修好了宋代真州闸,同年又在城南复建南北向坝河五条,以保证漕盐运,但是,过了一些年后因为“水位浅灌”,船只难以通过城内真州闸,所以,过往船只全部依靠城外五坝河上下车盘过坝。各船抵坝时,要挨次等候十天半个月,过坝时“若凌空投,若堕井”,财废、船废不计其数。因此在城南外河上临江处重新建船闸已是势在必行。

  当时临江港口在今毛纺厂处,此处有一座桥名罗泗桥。1475年工部巡抚郎中郭昇在罗泗桥处建水闸名罗泗闸,也称临江闸。罗泗闸身长73米,高4.3米。县志记载,同时在这条河上建的还有里河口、响水、通济共四座闸,计出动军、民、夫五千人开河,河面宽40米。里河口闸为首闸,一名东关闸,通济闸一名中闸。每座闸的闸底全部用油灰麻丝艌缝,工程建造得十分牢固。工程于是年二月开工,次年六月完工。工程一完工,当月即选择吉日,开闸通航了。

  记者姜涛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