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领结婚证时每人补助8张棉胎券 家用票证见证百姓生活40年
2018-06-28 09:13: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6月28日讯 昨天,文昌花园社区举办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收藏展,该社区资深收藏爱好者张玉顺,展出了三四十年前寻常百姓家常用的票证,既有看出历史演变的购煤券、煤证到液化气证;也有结婚时发放的补助棉胎券;还有有关扬州运动会的照片和门票。看着一张张早已退出我们生活的票证,四五十岁以上的居民发出感慨,改革开放40年,百姓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自行车停车收费1分

  家里有困难申请互助金

  今年59岁的张玉顺,从小喜欢收藏,他的收藏以历史资料、实物等为主,五行八作,无所不包。不少四五十岁以上的居民,看到了自己曾用过的一些票证。

  省运会即将召开,张玉顺展出的藏品中,有一半是有关奥运会、全运会、省运会甚至扬州运动会的图片、门票等。另外,他还展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类票证,面额最小的是“国庆居民区自行车收费票据壹分”。当时的市中心位于人民商场附近,自行车停车收费由居民区来负责,虽然只收一分钱,但也要给一张票。

  还有一张是刻钢板印刷的《互助金借款存根》,申请人徐乐“因生活困难,需借人民币贰拾元”,时间为1973年5月12日。张玉顺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前期,由于工资收入低,人们遇到婚丧嫁娶等家庭重大事情时,一时间难以筹集到所需金额,因此在同事间流行“打会”,参加者每人每月向召集人缴纳一定的现金,然后按轻重缓急排序,谁有急用谁先领钱,这是民间的。单位的工会、妇联等也有类似的“组织”,以互助金的方式集资,然后按序借款,就是这张“存根”的来历。随着职工收入的增加,“打会”后来自然消失了。

  从购煤券到液化气

  家用燃料巨变一目了然

  展览现场,张玉顺特地将1981年的《扬州市购煤券》、1993年的《煤炭供应证壹人户》与1995年的《广陵区液化气公司供应证》放在了一起,参观者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居民家庭燃料的巨大变化。

  今年59岁的陈建跃告诉记者,他小时候住在广陵路新扬饭店附近,对门就是煤炭店,父亲在家用木板打了一对架子,用扁担挑着这对架子到煤炭店买煤炭,由于排队买煤炭的人多,他都要去帮父亲搬。

  陈建跃说,煤炭券是由居委会发放,以一人户为基准,一家每人100斤,多一人加20斤,当时许多人家因为煤炭不够用,就找关系将户口单列,单出去一个人,每月就多80斤。但是,居委会每年发票证前都要入户核查,以防“作弊”。

  今年70岁的滕晓玲,原来在泰安小学做老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她家在家庭收入改善后,买了一只钢瓶,但当时充液化气很难,需要到处找关系找充气券,钢瓶液化气只有炒菜时才使用,一般都是烧煤炭。随着液化气供应充足,滕晓玲家才逐渐淘汰了炭炉,她老公用自行车驮着钢瓶去充气。16年前,她家搬进了文昌花园小区,开始使用管道液化气,才感既到方便又绿色。

  缝衣的线也要券

  领结婚证补助棉胎券

  计划经济时代,衣食住行都要券。记者在展览上看到,就连家用缝补衣服的线也要券,这种券叫《江苏省民用线票》,时间为1983年。

  展品中有一张《江苏省结婚补助棉胎专用券》,时间为1982年,券面上有大红的双喜,1984年结婚的张玉顺曾经领过这种券。他告诉记者,他当年到东关公社领结婚证时,工作人员曾发给他与准妻子每人8张该券,印象中8张券可买8斤重的棉胎。但张玉顺当时没有使用该券,自己找关系到扬州絮棉厂买了几床棉胎,扬州絮棉厂位于解放桥与现在的名都华庭之间,计划经济时代曾经门庭若市。

  记者看到,观看展览的80后、90后,对这些票证充满了好奇,而70后前的居民们相当感慨,40年弹指一挥间,老百姓的生活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讯员 陈桂香 记者 刘峰生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