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志愿者在“希望村塾”和孩子们互动。
中国江苏网8月14日讯 “我长大了要当一名工程师,设计建造很多像公道大桥、沿湖大道那样的桥梁与道路,让我的家乡变得更美!”“我想当一名驾驶员,通过自己的劳动,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日前,在公道镇柏树“希望村塾”的课堂上,蒋晨璟等孩子讲述了各自的梦想,而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几乎同步通过微信传递给了他们远在北京、杭州等地打工的父母。今年暑假,公道镇谷营、柏树、埝桥三个村的“希望村塾”继续开班,为农村儿童筑梦。今年的“希望村塾”在讲课的同时还教孩子们健康知识、生活技能、安全常识,培养孩子们的交际能力,让孩子们汲取成长的正能量。
志愿者客串
为留守儿童创造交流平台
日前,扬州职大志愿者在谷营村村部一楼的“希望村塾”活动室内,与十多个孩子聚在一起互动交流。
“小朋友们,你们现在正处于金色的童年,人生最美好的开端。请你们讲出自己的人生理想,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志愿者刚抛出话题,孩子们便七嘴八舌地讲开了,有的说要当一名工程师,设计建造很多像公道大桥、沿湖大道那样的桥梁与公路,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有的说想当一名宇航员,像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伯伯那样,探索神秘的太空;有的说想当一名驾驶员,通过自己的劳动,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多姿多彩的理想折射出孩子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也成了他们未来努力的动力。
镇团委牵头
乡村孩子也能秀才艺
扬州职大志愿者陈翔说,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不少孩子在活动时,只是躲在一边,不敢展示自己,不敢与人交流。“我有一次在村塾教孩子们跳舞,自己先跳了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孩子跟进。不是他们不想跳,是他们缺少勇气。我们从几个方面帮助他们大胆拓展,结果发现这些孩子不光能学会跳舞,有的还有各种才艺。在埝桥村的时候,就有孩子大胆走到台前,打了一段三四分钟的腰鼓,一招一式还蛮有‘文艺范’的。”
根据农村孩子的特点,今年公道各村“希望村塾”的暑假课程变得更加丰富。记者浏览谷营村“希望村塾”系列活动实施计划表发现,一周七天的活动各有侧重,每天都有特色:第一天,唱国歌、识中国地图,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天,青春期健康教育;第三天,水果拼盘+水果沙拉制作;第四天,舞蹈技能+英语口语……“暑假村塾活动不是让孩子们集中起来补课,而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孩子们拓宽眼界,补齐技能‘短板’,尽可能学到一些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公道镇团委书记魏艳玲说。
微信群推送
亲情瞬间跨越千山万水
与以往不同,今年公道镇的“希望村塾”由团委出面,建立了一个微信群。孩子们在“希望村塾”上课交流的画面,可以实时发送到微信群,家长即使身在外地,也能同步看到孩子的视频与照片。通过同步远程传输,直接打破了千山万水的时空距离,让亲情在同一时间找到交会点。这种形式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认可。
据了解,公道镇于2014年创建了谷营“希望村塾”,与扬州职大、邗江法院结对共建;2015年创建了埝桥“希望村塾”,与扬州市魔方协会结对共建;2016年创建了柏树“希望村塾”,与团市委、扬州大学教科院结对共建。
村塾的志愿者队伍由公道中学、小学的在职教师,退休老干部、老党员,大学生村官,扬州大学、扬州职大优秀在校大学生等组成,实现了一村塾一品牌的目标,并不断吸引优质资源,更好地为留守儿童服务。亚卿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