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玉瑛在护理婴儿
中国江苏网3月22日讯 “被人需要是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是扬州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护士长陈玉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新生儿科这个岗位上,陈玉瑛一做就是30余年,不仅被亲切地称为“万婴之母”,还练就了一手“绝学”——能读懂“婴语”。她还时刻钻研新技术,在省内率先开展了“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术”等,被誉为患儿静脉穿刺方面的“神枪手”。她荣获多项科技成果奖,成为“新技术”的领跑者,还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道德建设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近日,她又被江苏省委宣传部授予江苏“最美巾帼人物”荣誉称号。
宝宝一哭就能读懂“婴语”
1983年7月,17岁的陈玉瑛以优异的成绩从高邮卫校毕业,在挑选科室时,她出乎大家意料选择了儿科。“儿科又苦又累,责任又大,你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科室?”有人问陈玉瑛。她却笑着说:“我喜欢孩子。”
35年来,陈玉瑛精心护理每一个患儿,每天查房、穿刺、会诊、抱孩子……她都是脚步匆匆。“每次看到这些患儿,就感觉是我自己的孩子一样,不忍心他们有痛苦,我想早点看到他们健康的笑容。”
在扬大附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病房,暖箱内用粉红色的小被单做成鸟巢样,如同妈妈的子宫。这是陈玉瑛精心为孩子们送上的“爱巢”。只要有空,陈玉瑛总会抱抱这些孩子。她说:“别看宝宝不会讲话,可他们希望有人去关心或爱抚,给他们一些皮肤的抚摸就会好。”一个女宝宝在“爱巢”哇哇大哭,陈玉瑛立刻告诉身边的护士:“她饿了,需要加餐了。”
新生儿不会讲话,为何陈玉瑛却能听懂?原来,这34年来,陈玉瑛练就了一手“绝学”——能读懂“婴语”。“哭哭停停是饿了,哭声急促的是呼吸困难……”有年轻护士问陈玉瑛,怎么才能学会这一“绝学”,陈玉瑛只是笑笑,“没有技巧,只是我几十年来天天跟孩子们呆在一起,自然而然就能听懂了。”
下班后也会传授“育儿经”
扬大附院儿科每年的就诊人数、住院人数达7000人次,其中新生儿就达1600人次。在陈玉瑛母爱般的呵护下,这些危重儿重新绽放出笑容,她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万婴之母”。
“这些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有的体重只有几百克,托在双手上,小得可怜,感觉这些小生命稍有疏忽就会瞬间消失。”陈玉瑛说,但在她的眼里,这些患儿都是可爱又珍贵的生命,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始终挂在她心头。陈玉瑛很少在夜里12点前睡觉,她说:“一天不去照顾孩子,心里就觉得不踏实。”一次为了抢救一名病危患儿,她把幼小的女儿独自留在家中。虽然对女儿有愧疚,但是她把大爱给了其他孩子。
“只要是病人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即使在家休息一两天也会感到不安心。”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护士长宋祥芳说,就算轮到陈玉瑛休息,她都一定要打电话到科里询问病人情况,非常认真负责。“每当病房人手不够或是有危重患儿,一打她电话,无论在哪,她都会立刻赶回医院。”不管白天黑夜、上班下班、刮风下雨,陈玉瑛总是随叫随到。连患儿的家人说:“把孩子交给陈护士长,我们放心!”
婴儿出院后,陈玉瑛又成了家长的“贴心咨询人”。现在,不管是晚上还是夜里,她总会利用微信给家长们传授“育儿经”。“你真闲不下来!”不少医护人员都会这样与陈玉瑛开玩笑。因为,陈玉瑛不仅上班忙下班也忙,她还是福利院儿童的“爱心妈妈”。“我觉得为人服务是件很幸福的事情。”陈玉瑛从来都不图回报,借钱、购药、联系看病……接受她帮助的人很多,有时候对方来还钱,陈玉瑛都记不清是何时借出去的了。
静脉穿刺“神针”享誉全省
作为护理人员的陈玉瑛,不满足于护士仅有护理技能的角色,她苦练医疗技术水平,不断钻研新技术。“只有不断更新技能,更新操作,才会有服务好病人的资本。”在临床上,陈玉瑛发现,危重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可患儿的血管细如毛发且皮肤黏膜特别薄,一般的静脉穿刺留置根本无法实施,且易影响血管。经过反复研究,2002年,陈玉瑛率先在省内应用的周围中心静脉留置术(PICC)在极低早产儿中的技术,留置管植入患儿体内不但可留存长达一年之久,而且输入任何药物对血管都没有伤害,成为危重患儿的“生命通道”。她还在省内首先成功应用留置针进行周围动静脉之间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国内也处于领先地位。此后,陈玉瑛在静脉穿刺方面有了“神枪手”的美誉,她多次到上级医院会诊,这在全市乃至全省护理界是少有的。
“她的刻苦和用心,我们家里人都看在眼里。”陈玉瑛的哥哥陈绍祥说,有段时间母亲在老家突然重病住院,陈玉瑛利用休息时间照料老母亲,但是每当深夜母亲熟睡后,她都会捧着书一直看。“让她休息她都不肯,不是在医院忙,就是回家读书,她一研究起来就全身心投入,有时候我们跟她说话,她都听不见。”
取得了成就,陈玉瑛并没有“私藏”,而是将“独门秘诀”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为这项技术在全省推广立下了汗马功劳。她先后在淮安、镇江、苏州、南通、盐城、泰州、无锡、徐州、江阴、南京、宜兴等省内设有儿科的医院专题授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