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救生港闸的前世今生:可引高邮湖水进运河保通航
2017-03-15 10:0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救生港闸遗址

  中国江苏网3月15日讯 昨日,记者了解到,正在撰写《扬州水利简史》的扬州著名水利专家徐炳顺,厘清了民国时期高邮地区兴建的唯一一处水闸——救生港闸的前世今生。

  高邮湖引水,确保运河通航

  徐炳顺介绍,民国二十二年(1933),导淮委员会为改善运河灌溉、航运,兼谋减轻水患,决定在邵伯等处兴建新式船闸,所有运河西堤通湖各缺口,除高邮附近建小船闸一座,以通湖西航运外,一律堵闭。西堤闸洞无关航运也一律堵闭,包括六安闸(清水潭北)、清安闸(马棚湾南),不过东堤闸洞用于农田灌溉照旧使用,农灌结束关闭,维持航运。

  “救生港闸是民国期间高邮兴建的唯一一座水闸。”徐炳顺说,民国二十四年(1935)夏,雨水稀少,高邮偏旱,运河水位陡落。想要确保运河水位到标准,来往船只不至于搁浅,必须补充运河水。因此,当时的导淮委员会决定放弃原先的计划,在原本打算封死的地方兴建救生港闸,并修理了七里闸。开启救生港闸,便可引高邮湖的水进入运河,确保水上交通畅行。

  据了解,当年秋天,运河涨水,于是救生港闸的另外一个功效便展现出来了——可以将运河水引入高邮湖,使里运河免除危险。

  遗址犹在,水闸成船坞形

  如今救生港闸遗址依存,与运河东堤马棚湾隔河相望,断西堤为口门,成为船坞形,原是往日湖船遇风涛停泊之处,宽30余米,南北两头有护砌块石斜坡,为通湖船只出入口门。

  “从救生港闸可以看得出,当时的水闸修建已经非常科学了。“徐炳顺说,当时,导淮委员会在兴建救生港闸时,特地择定了适当地点,这个地点参照了高邮湖湖历年最高最低水位,规定闸底高程4.0米,闸门孔宽5.0米,全部用运河旧存条石,经鉴凿整理后,用水泥沙浆砌筑。

  徐炳顺查阅资料发现,当时修理的七里闸因位于界首北约七里得名。是一座石闸,闸孔宽3.62米,闸墙高4.8米,闸底高程3.76米。西有引河一道,长约1公里,接通范光湖,湖滩已成农田。修理是参照运河航行水位及历年最高湖水位为计划依据。

  救生港闸始建于1936年

  徐炳顺介绍,民国二十五年(1936)10月8日,《新江苏报》对建筑西堤救生港石闸及修理七里闸工程进展概况进行报道。说到“救生港闸清槽放样,亦由局(江北运河工程局)派员校正,樁工亦已完成,即将开始水泥底工。惟该新闸原计划,闸底真高规定4.0米,似略嫌高,为防洪灌溉效用显著,并预筹将来河底浚深计,已照原计划闸底降低50公分,改为真高为3.5米……察勘该闸,发现破坏状况之处甚多,其破坏处,原估未列之工,按照现状,分别一并处理。”由此而见,救生港闸始建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夏秋。

  救生港闸建成后,时任江北运河工程局局长徐鼎康题写奠基石,立于闸墙下方。1956年,新建界首至高邮的新运河东堤之后,将原东堤加筑为西堤,位于原西堤上的救生港闸便被废弃。 记者 姜涛

标签:高邮;运河;救生;徐炳顺;前世;今生;湖水;西堤;民国;东堤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