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岛。资料图片
特派记者 晖军 邹平 徐勇
中国江苏网3月7日讯 昨天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江苏团代表第一场集中采访活动聚焦江淮生态大走廊,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扬州市政协主席朱民阳、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及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窦希萍等代表接受记者采访,围绕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这一话题畅所欲言。
自去年11月省党代会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纳入省级重点战略后,如何加快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江苏团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作为一个重点议案或建议,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踊跃支持,不日就将正式提交全国两会。
全省合力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
江淮生态大走廊位于南水北调东线长江与淮河流域之间,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线,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线路所流经的地级市为主要范围,包括江苏省扬州、泰州、淮安、宿迁、徐州等5市。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南起江苏省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经江淮生态大走廊,北至山东德州、胶东地区,二、三期工程还将扩大到天津、北京地区。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投入运行后,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高度重视。2016年初,我市创造性提出“江淮生态大走廊”构想,并组织编制了《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规划》,这一做法得到了国务院相关领导的充分肯定。
为打造南水北调清水廊道,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省委主要领导多次调研,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在南水北调沿线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以此为主轴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全省合力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局面已经拉开。为长期保障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质,鼓励沿线地区加强探索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有效模式,代表们建议在国家层面加以推进,支持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四大战略意义
代表们认为,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对于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安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保护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贯彻国家南水北调战略、保障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水质稳定达标的重大举措。江淮生态大走廊串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是长江、淮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带,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淮河入江入海通道重要缓冲区,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最重要的水源地和清水走廊。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对于保障沿线水域生态环境、促进南水北调水质稳定达标具有决定性的重大意义。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对接长江经济带、淮河经济生态带国家战略,探索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实践。江淮生态大走廊是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安全走廊,也是淮河入江水道整治的重要工程所在地,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有利于全面践行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以生态经济为特色的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建设,有利于探索流域综合治理与绿色发展同步推进的有效模式。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沿线地区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方面,通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约束性指标,倒逼沿线地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镇绿色化发展,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另一方面以生态承载力为依据统筹优化沿线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强化区域合作与互动,有利于更好集聚资源要素和资本要素,避免同质化、低端化竞争,明显提升沿线地区的综合实力。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彰显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唯一的在用世遗项目,沿河文化遗存丰富。以京杭大运河为主干线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有利于保护和恢复运河风采,展现我国深厚运河文化、漕运文化底蕴,形成自然风光与历史人文相得益彰的发展新优势。
议案明确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五大任务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空间发展布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重要约束因子,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作用,坚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市开发建设蓝线,构建集聚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功能明确的城镇化格局,优化提升核心地区,培育发展潜力地区,促进国土集约高效开发。
推动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构建安全清水廊道。推动生态大走廊沿线城市生态建设联动,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清水走廊,依托微山湖、洪泽湖、骆马湖、高邮湖四大水生态板块共筑蓝色生态屏障。严格保护生态安全格局,强化河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深化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治,优化提升江淮生态大走廊的生态功能。
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构建绿色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充分依托沿线地市生态优势、文化优势和产业特色,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休闲健康和养老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生态旅游业、生态农业。鼓励沿线地区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创新型经济、“互联网+”经济、总部经济,力争把生态大走廊建设成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示范区、新兴产业密集区。进一步促进沿走廊地市的产业协作分工,立足沿走廊地区各市比较优势,通过功能更新、优化资源配置和空间整合,引导产业集群发展。
构筑功能一体、空间集聚的新型城镇化体系。充分利用沿线的生态功能、运河文化底蕴、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增长极、以中小城市为联系节点、以特色小城镇为支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补充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轴,打造生态空间开敞、城乡面貌各异,紧凑型、网格化的一体化城乡格局。以提升沿走廊城市整体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互享,促进沿线城镇联动协调发展。
创新区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按照整合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打破行政分割,建立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探索建立流域性的综合管理与决策机构。探索区域在要素集聚、资源开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市场建设方面的共建共享与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以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为重点的环境保护协调机制。
推动大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几点诉求
代表们认为,由于多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南水北调区域污染负荷加重,优良水体比例不高,生态功能退化的问题仍然较为明显,同时区域水环境敏感度较高,要达到长期稳定实现“清水北送”目标,建议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推动江淮生态大走廊上升为国家战略,主要有哪些诉求呢?代表们希望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国家支持。
编制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规划。根据《国家区域规划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恳请国家发改委将江淮生态大走廊作为承担国家重点改革发展战略任务的特定区域,支持江淮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实施最严格的水源地生态功能保护。在水源地编制生态保护红线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积极防止水源地工业污染,永久性禁止高污染项目发展,限期治理重点污染企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在重点水域实施禁止养殖,持续不断地改善水源地区域水质。
加强对重大生态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恳请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环保部等部门大力支持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对交通设施、生态建设、监控能力建设、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工程和重大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构建确保水质安全的长效机制。建议设立跨省沟通协调机制,协调东线沿线城市共同治水护水,共同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确保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安全;建议国家设立南水北调生态补偿基金,建立水资源利用、保护的责任机制,建立地区间横向生态补偿制度;设立南水北调沿线水质保护专项基金;指导和支持地方创新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先行先试。
共话
徐州积极参与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
徐州对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方面作了深入研究,徐州将积极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因为打造江淮生态大走廊对于徐州的区域发展很有促进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发展、生态绿色发展。按照生态要求来推进工作,可以让徐州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良性发展道路。
淮安联动参与其中
——全国人大代表、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
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涉及沿线多个城市,这方面它必须要联动,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首先它有利于区域发展一体推进,第二有利于生态环境联通联保,第三有利于产业特色错位打造,第四有利于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第五有利于城镇体系融合互动,淮安会积极联动参与其中。
要设立生态引领区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环保厅厅长陈蒙蒙
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对于确保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习总书记也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战略,一定要包含周边区域,要设立一些生态引领区,甚至包括生态特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得这些重要的生态红线区域能够用特殊的政策把它保护起来。
提升区域经济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江苏省委副主委、南京水利
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窦希萍
从水利而言,此次把江淮生态大走廊这个概念提出来,首先是江苏为保证南水北调这条输水廊道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外部条件,通过积极保护水质,进一步提升我们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扬州有责任更有决心先行先试、作出示范
——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政协主席朱民阳
以京杭大运河及附近湖泊为主轴,串连起长江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域,既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水源地,担当着“一河清水向北流”的使命;也是淮河入江的大通道,肩负着“一湖清水南入江”的重任。同时,这一区域也是南接长江经济带、北通京津冀两大国家战略的重要交汇带,地位重要,区位特殊,以此打造国家级生态大廊道,对于构建绿色安全屏障、进一步倒逼发展转型,意义重大。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实现区域整体性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是江苏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生态自觉,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的主动作为,也是推动生态财富与物质财富两个财富同步积累、促进现行GDP和绿色GDP两种GDP同步增加的积极探索。
扬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传承放大生态禀赋、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是扬州的首要遵循。扬州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取水口源头所在地,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淮河70%过水量由此入江的大通道,我们有责任、更有决心在江淮生态大走廊的建设上先行先试,作出示范。我们以北至扬州市界、西至苏皖省界、东至夹江东岸以及三阳河、潼河两岸、南至长江,近2000平方公里、占全市域1/3的面积,率先规划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一是突出把山水林田湖作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强化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的顶层设计。二是突出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段的特殊性,强化治理的精准度。三是突出立法立规,把江淮生态大走廊的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