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3月6日讯 昨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团、扬州486非遗集聚区联合主办的二十四节气之“惊蛰”祭祀活动暨“非遗小小传承人”项目启动仪式当日举行。继北京之后,我市成为中国非遗培训中心在全国设立的第二个“非遗小小传承人”项目试点城市。
这个“惊蛰”很有文化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历法的国家之一,“二十四节气”就是我国古代人民概括总结出的一套天文气象历法。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11月30日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昨天上午,扬州486非遗集聚区为喜迎“惊蛰”节气,迎接万物复苏,在活动现场举行了祭祀雷神的活动。来自金苹果教育集团的小朋友在现场朗诵了节气诗,一群小朋友穿着鲜艳的服装,在舞台上演绎了“惊蛰”节气舞蹈。
活动现场,扬州工十二坊进行了扬州清曲、评话、堂会、扬州民歌等文艺表演。一曲《扬州月》唱出了“月亮城”的优美,多个节目都展示了扬州传统文化的精妙。
活动现场,中国非遗培训中心还为参与活动的小朋友们颁发了首批中国二十四节气传承活动证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颁发节气证书是希望孩子们从小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争做扬州对外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省首个“非遗小小传承人”在扬试点
去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下发批复,同意中国扬州工专业委员会开设中国非遗高级研修班,并同意在扬州试点“小小传承人”项目。昨日,项目相关负责人现场宣读了中国非遗培训中心关于在江苏试点“小小传承人”的批复,并介绍了“非遗小小传承人”的细则和管理实施办法。与此同时,首批非遗辅导员和导师亮相,未来这些导师将为扬州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
据项目负责人、中国非遗战略联盟副秘书长周鑫介绍,目前公益授课的课程包括扬州刺绣、剪纸、烹饪等传统技艺,还有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授课导师都是国内以及扬州本土非遗大师的弟子。“初期我们设立了8节课,比如说剪纸,雕版印刷,古筝,烹饪我们选了蛋炒饭和大煮干丝,达到一定课时,我们将授予他‘小小传承人’初级证书,而高级证书直接由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签署,相当于就是他们徒弟了,今后这些孩子们也有可能晋级为非遗传承人。”
周鑫表示,“非遗小小传承人”这一国家级公益项目是中国非遗文化对外交流的传承平台,下一步他们将和扬州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更为广泛的合作。 记者 聂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