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河八岛”区域是江淮生态大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图片)
记者 金山
核心提示
中国江苏网2月8日讯 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之后,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明确,“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这一扬州率先提出、率先推进实施的战略工程,被列为今年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的工作重点,对扬州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扬州地处江淮交汇,境内长江岸线80多公里、大运河140多公里,连同沿运河的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形成了一纵一横两条生态廊道,这“一纵”就是江淮生态大走廊。
随着全省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的实施和推进,扬州如何以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为引领,在服从服务于国家和全省发展大局中,挺起绿色发展脊梁,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让生态成为扬州未来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绿色财富?扬州代表展开了热议。
战略提出
“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
扬州践行绿色发展的自觉行动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省工作重点,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力推进长江生态廊道建设,高起点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加快打造太湖生态保护圈和苏中苏北地区生态保护网,设立‘生态保护引领区’和‘生态保护特区’”。
“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是扬州率先提出、率先推进实施的。“江淮生态大走廊”,以“一带一廊”为核心。“一带”为沿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京杭大运河、高水河、芒稻河、廖家沟及周边湖泊水系、湿地形成的生态带,“一廊”为沿潼河、三阳河、新通扬运河、夹江形成的清水走廊。总面积为1780平方公里,涉及宝应、高邮、江都、广陵和邗江5个县(市、区)42个乡镇(街道)。这一大走廊将扬州境内的江、河、湖有机串联,形成一张“水网”、一个庞大的“生态综合体”。
省人大代表、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党委副书记、副总指挥方桂林在扬州工作多年,认为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扬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行动。“生态是扬州最大特色优势,同时也是发展优势,扬州率先提出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环境美’新扬州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来自江都区的省人大代表陈郦认为,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是一项服从服务于全国全省发展大局的战略工程。“扬州生态走廊建设好了,对整个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都具有重要意义。”陈郦在会前调研中了解到,江淮生态大走廊是长江大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70%的淮河水是由淮河入江水道在扬州通江入海;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源头和输水廊道,承担着为华北数亿居民输送放心水的重任;是我省江水北调的主干线,覆盖全省60%的国土面积、涉及4000多万人的饮水和生态安全。
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是扬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和服从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的核心工程、龙头工程和战略工程,推动扬州从沿江地区“一体两翼”向沿江沿河联动发展转变,从“瘦西湖时代”走向“高邮湖、邵伯湖时代”。代表们认为,过去人们把扬州分为沿江和沿河两个地区,沿江主要是现代制造业,沿河的农业优势强,发展相对要慢一些。随着中央新的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实践,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的提出,是扬州主动调整了发展理念,未来更加注重生态优势,以实施这一战略为抓手,积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和布局,发展与生态有关的产业,不仅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绿色财富,也是进一步厚植未来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规划先行
构筑起江淮大地生态安全屏障
已启动80平方公里先导区建设
扬州在全省率先提出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并推动成为全省战略。这是因为当前规划建设已具备较好的基础条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已全面通水,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接近完成,与此同时,203省道的建成和611省道的开工建设,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省人大代表、扬州灯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志刚在会前调研时专门选择了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这一议题。“高邮湖水质已比原来有所改善,但还达不到较高水质标准。”高志刚认为,要把江淮生态大走廊的规划与长江大保护规划相互衔接,以规划统筹区域生态保护、项目建设,切实构筑起江淮大地的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了解到,围绕江淮生态大走廊扬州部分建设,扬州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目前,在完成初步规划的基础上,启动先导区建设,把淮河入江口和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地区约80平方公里作为先导区进行建设,已完成沿运河船厂、砂石场搬迁和环境整治,并以人大决议的方式对淮河入江水道上的“七河八岛”区域实施“四控一禁”。同时在沿线基本建成了9个10平方公里以上的生态中心。
省人大代表、扬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陈曦认为,规划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要以规划为引领,对于园区来说就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平台的建设,推动产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才会有绿色发展。
省人大代表、江都区邵伯镇渌洋湖村党委书记张福龙建议,要超前研究,把产业调整与生态保护、农业旅游结合起来,抢抓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的新契机。“对于渌洋湖来说,就是顺应当前正在强势推进的263专项行动,将原来的养殖产业调整为种植产业,着力打造4000亩无公害大米;打造农业休闲旅游,实现环邵伯湖地区社会综合效益全面提升,促进江淮生态大走廊的保护利用。”
项目为王
不等不靠紧锣密鼓推进相关工作
要将相关工作工程化项目化
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有利于保护好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生态家底,有利于用生态文明倒逼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发展,也有利于为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积累更多生态财富,提供更好生态福利。代表们建议,扬州要将相关工作工程化、项目化,不等不靠、紧锣密鼓、抓紧推进。
省人大代表、邗江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庭国建议,将宝应湖纳入南水北调东线后续工程输水通道。目前,为了保持宝应湖生态功能,宝应县每年都要多次向省水利部门申请开启南退水闸对宝应湖进行活水,这一项目应该作为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集聚资源资本和项目,进一步促进苏中、苏北发展。
省人大代表、江都区旅游局局长梁明院认为,发展旅游项目可为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带来更大经济效益,比如古镇邵伯,有文化、古镇、美食,也有产业,另一方面能跟它形成补充的就是渌洋湖,乡村旅游与古镇旅游能形成互相补充的业态,沿着大运河的河边上,从古镇旅游到乡村旅游,不同层次的人都可找到自己需要的体验。
省人大代表、江苏华伦公司董事长吴义彪认为,扬州的企业更要积极参与到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之中,主动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以一个个科技含量高的项目为绿色发展注入活力、提供支撑。
代表们建议,我市应结合省区域环境补偿试点,推动建立健全长江和运河流域环境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尤其是按照长江沿线“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示精神,抓好沿江岸线的生态修复涵养、保护利用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沿江地区绿色发展。同时将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有关部门的汇报和对接,最大限度寻求与国家、省有关政策特别是长江经济带战略、南水北调清水工程的结合点,争取尽可能多的项目能够列入国家、省规划和上级政策的“笼子”。
【直通省两会·代表建议】
施伟文等10名我市省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呼吁——
尽快出台网约车实施细则
网约车方便了市民出行,但是这一新生事物,如何管理更好地保障市民利益,还有很多空白。施伟文等来自我市的省人大代表向大会联名提交了《关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的议案》,呼吁尽快出台网约车实施细则,确保新政尽快落地惠民。
施伟文等10名我市省人大代表在调研中了解到,国务院办公厅去年7月颁布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紧接着交通部等七部委也颁布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网约车正式纳入国家合法化监管范畴。
“建议进一步加强督导,确保新政尽快落地惠民。”施伟文等10名我市省人大代表认为,省级层面需进一步加强政策解读与指导,加强管理力量,明确消费者优先原则,规范其运营原则;督导地方政府结合各地实际,尽快将新政落实,将好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