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扬州六旬老人制作子孙灯30余年 制一个花灯需要21道工序
2017-02-06 09: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2月6日讯  元宵佳节即将到来,扬州的习俗是正月十三就要“上灯”。近日,市区灯市各式各样的花灯正在热销,除了塑料工艺灯外,也不乏“子孙灯”(即小红灯笼)等手工灯在销售。昨天,记者来到城北乡槐南村鸭成荡组,亲眼目睹“子孙灯”手工制作的全过程。

  老人一年做近万个“子孙灯”

  昨天午后,扬城天空晴朗。记 者驱车来到槐南村鸭成荡组,看到多位老村民正坐在太阳下,边谈笑风生,边忙着制作红灯笼。“用纸糊裱灯笼就要选在晴好天,便于摊放晒干!”编织、包油纸、上色……大家忙中不乱,一道道繁杂的工序在他们的精心分工下,变得操作简单又省时。

  在村民中间,记者发现,一头发花白的老人给灯笼上色的同时,也帮助其他村民解决制作灯笼过程中的麻烦事。虽然忙得满头大汗,但他依旧保持着耐心。“他是老师傅了,做灯笼有几十年了,各个步骤都掌握得十分熟练。”记者与村民们攀谈了解到,老人名叫顾金余,今年60岁,从出生至今,一直生活在鸭成荡组。

  顾老告诉记者,这一个个灯笼有个好听、吉祥的名字,名叫“子孙灯”。扬州历来有挂子孙灯的传统,逢上喜事、过年,都要挂上两盏,寓意多子多孙。十三上灯,十八落灯。因此,每年落灯后,他就从仪征批发回来250公斤水竹,张罗着为来年的“子孙灯”制作作准备。全年累计下来,要完成近万个灯笼。

  制作一个灯笼需要21道工序

  别看一个小小的灯笼,制作起来可费事呢!记者发现,顾老家的院子里堆着一条条篾片,篾片摸上去又滑又细,呈现细丝状。

  “这些篾片都是我用刀具劈切成的,这是第一道工序,对一般人来说操作起来非常困难。”顾老说,每年落灯后,他都会将新运进的水竹分类摆好,将竹子切开后,去除竹节和外皮,前后经过一步步的处理后,再用特制的小刀小心翼翼劈切成细丝状的篾片,只有厚度达到几毫米,才算成功。

  20多根竹篾片经过编织,灯笼的雏形就出来了。做好灯笼形状后,他们又用干面和开水混合兑成面糊,紧接着将油纸放进面糊里,继而在灯笼表面包上油纸。“用棍子将一个个白色灯笼串起来,放在太阳下晒。”顾老说,等到面糊被晒干后,他们又急忙给灯笼上色。“干面和洋红混合,刷在灯笼上,红灯笼就这样出来了。”上色后,他们将剪好的金色的双喜贴在灯笼上,放在太阳下晒干……制作灯笼的整个工序加起来有21道。

  编扎灯笼已有700多年历史

  顾老告诉记者,鸭成荡编扎灯笼的历史,已有700多年。因为这里最早的居民是明朝洪武年间从苏州阊门迁来的,他们几乎人人身怀编扎各式灯笼的技艺。据村民们介绍,他们的祖先刚迁来扬州时,农田收获不多,比在苏州时的生活要差多了。为了增加收入,农闲时,家家户户就编扎各式各样的灯笼,每年岁末,是他们编扎灯笼的繁忙时期。

  “我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而父亲是跟我爷爷学的。”顾老说,从懂事起,父亲就告诉他,家中代代都会做灯笼。30岁时,他开始跟着父亲学做灯笼,一直做到今天。

  通讯员 刘万芬 记者 周阳 文/图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