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纪念堂后檐
原标题:大明寺功德碑长廊昨竣工 临水回廊连起整个唐文化区
昨天,历时半年、投资历近千万元的大明寺功德碑长廊终于建成,这座纯木结构的仿唐风格功德碑廊显得特别庄重、高大,它长达52米,高达6.7米,进深3.6米,比颐和园的长廊进深还宽,加之位于大雄宝殿、鉴真纪念堂整个寺庙的中轴线上,为大明寺新添一景。
大明寺方丈能修告诉记者,这座长廊呈回廊式结构,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唐式功德碑廊,它将鉴真纪念堂、鉴真药草苑、鉴真图书馆、鉴真学院等整个唐文化区连成一体,打造盛唐气象。
国内独一无二
斗拱按唐宋法式营造
市古建专家戴有德认为,这座碑廊很有特点,从形制上和文化上,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仿唐木构架,屋面筒瓦,整个建筑由两个四方亭、一个门亭和两边对称的走廊组成,功德碑位于廊中间,除了框架结构的亭子由混凝土构建,其余的廊、门亭、屋顶全是木结构,形式非常独特。
更重要的是,其斗拱都是按照唐宋五铺作和四铺作法式营造,屋面用的亚光琉璃瓦,屋脊和屋面灰色基调与不远处的戒台相同,浑然一体,真是“唐风洋溢”。
同时,这座长廊还是贴水而建,紧邻大明寺日湖,又紧靠着建筑泰斗梁思成设计的鉴真纪念堂和日本人捐建的药草苑,历史文化气息浓郁。据了解,功德碑廊采用的木材都是上乘的花旗松和杉木,有的上百年,立柱直径近一尺。这些木头都是从深山老林里寻得后,再沉入水中保存多年,此次取出晾干后用作梁柱,堪当重任。
勒石刻字留芳
大明寺有建功德碑传统
寺庙里建功德碑,布施款者在碑上留功德芳名,这是遗留下来的传统。去年大明寺整体环境提升工程中,原有功德碑拆除,现在择地重建,规模更大,就是为了感谢市民的捐赠和关心,让功德主更受尊敬,让功德流芳。
据了解,大明寺每座重要建筑重建或重修时,都会为募捐者刻上名字。在去年大修山门殿时,发现了民国年间重修时捐献者名字,其中有不少盐商和官员。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日本人捐建药草苑也有勒石刻字。
昨天,记者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在唐式鉴真纪念堂的背后,本来封闭的围墙开了一个缺口,沿着斜坡而下,一条大理石条石铺砌的阶梯,代替了已经破损的青砖台阶,拾级而上,刚好是45级。阶梯两边,日本人捐建的鉴真药草苑依然绽放,墙上有鉴真药草苑功德碑,刻着一串日本友人的名字。
记者了解到,在大明寺西花园,曾经有块著名的《赈荒功德碑》。乾隆元年(1736),扬州巨富光禄寺少卿汪应庚购地数十亩扩建芳圃,并重建平山堂。乾隆五年(1740),两淮灾荒,汪少卿又独力捐赈,救活几十万饥民,汪应庚美名传至朝廷,高宗尊呼“大勋卿”,乡民立汪应庚《赈荒功德碑》,惜今无存。
通讯员 仁戒 记者 姜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