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万千气象看中国丨江苏:“黄金水道”焕发“新”机,“黄金效益”持续释放
2024-07-11 10:50:00  来源: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长江中下游,碧波奔涌,百舸争流。自古以来,长江便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脉。多年来,江苏发展之重都在沿江,如今,长江更是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纽带,为江苏的经济腾飞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传统产业推陈致新,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速集聚……江苏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日前,记者用7天时间沿江而行400多公里,感受黄金水道里澎湃而出的经济“新”动能。

传统产业升级焕“新”

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能,新质生产力要从既有产业里生发。1951年,一座制造内河船舶的船厂在北固山古甘露寺下建厂,这便是江苏省第一家造船企业——镇江船厂。如今,该厂也是江苏省第一家船舶类高新技术企业。

“我们专注于特种工程船舶的研制,在特种工程船舶领域创造了‘59项中国第一’。”船厂副总经理兼定额科科长吕全亮对船厂的“明星”如数家珍,多功能全回转工作船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70%,被评为“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成为我国多功能全回转拖船设计建造的第一品牌。

顺江而下,来到江苏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区,一排排巍峨的“钢铁巨兽”矗立江畔。2019年,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从这里驶出,标志着完全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疏浚重器正式投产首航。

像这样的“大国重器”,在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还有很多。园区虽然面积不大,却云集中远海运、中集太平洋、振华重工等20多家全球知名海工企业,过去10年间,这里诞生了69个“世界第一”“国内首制”,先后驶出“希望六号”“天鲲号”等一大批“大国重器”,叫响了“做海工 到启东”的产业名片。据统计,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2023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超290亿元,工业经济约占启东全市1/5。

近年来,园区推动船企抱团创新共御市场风浪,2022年建立海工产业协同创新服务平台,形成“1+3”运作模式,即以华滋科技检测服务平台为引领、3个检测类服务平台为支持,瞄准前沿技术、关键领域攻克难题、持续创新。如今,园区18.8公里沿江岸线企业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已超半数。

绿色动能澎湃向“欣”

初夏,江苏常州的长江沿岸“新”意盎然,新动能持续澎湃。

初入常州,道路上疾驶而过的新能源汽车,分布密集的充电桩,布满屋顶的光伏板……“新能源之都”的元素扑面而来。

布局常州长江沿岸的新能源整车企业比亚迪近几个月产能拉满。戴上安全帽,走进比亚迪常州基地,生产线上机器轰鸣,一排排机械手上下挥舞,自动运输小车来回穿梭,车门、中控台、座椅快速组装,一辆崭新的汽车便从机器人手中诞生……整齐划一、自动智能的景象令人震撼。

“去年常州基地产量30万辆,11.7万辆常州产新能源车远销海外,现在基地一分钟就有一辆新车下线。”工作人员介绍。据了解,常州2023年新能源整车产量近68万辆,占全国的7.1%。

不仅是新能源汽车,作为新能源主力军的光伏产业,也源源不断提供着绿色动力。

以创新引领作为核心驱动力量,光伏产业领军企业天合光能的“追光之旅”从常州出发——企业1997年在常州新北区创立,初心使命就是“用太阳能造福全人类”。

“今年4月,天合光能第26次打破光伏电池组件转换效率和组件输出功率的世界纪录,其自主研发的210+N型i-TOPCon光伏组件最高输出功率达740.6W。”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助理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吴群自豪地告诉记者。

截至2024年3月底,天合光能光伏组件全球累计出货量超205GW,相当于9个三峡水电站的装机量,约等于在全球种了151亿棵树。

一车牵引,全“链”起势。产业的高度集聚,为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据了解,预计到2025年,常州国家高新区太阳能光伏及储能产业规模力争突破1200亿元,新能源整车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上至光伏、变压器,下至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新能源之都核心区”已然在常州长江沿岸形成。

数智力量引领江河之“兴”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是核心生产力。在扬州仪征,以算力为代表的大数据产业实现从无到有、“百花齐放”的精彩蝶变,只用了不到五年时间。

2020年6月,扬州(仪征)大数据产业园获批设立。仪征抢抓新机遇,抢先布局新业态,在4平方公里园区土地上集聚了算力存储等诸多关联企业,创成了江苏省大数据产业园、江苏省数据中心产业示范基地,实现大数据产业的异军突起。

“腾讯集团倾力打造的混元AI大模型,就落户在我们产业园。当前,产业园实际算力能力达6200P,规划算力超20000P、高功率机架部署量超十万架,单位面积机架数与算力能力均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扬州(仪征)大数据产业园管理办主任、仪征数据局党组书记华鹏说。

竞逐新赛道,发展合成生物产业,是常州长三角合成生物产业创新园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或许有一天,我们能运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实验室用细胞培养出猪肉和牛肉,也能用二氧化碳来合成淀粉……”南京师范大学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林军向记者娓娓道来合成生物学的产学研优势和充满机遇的未来前景。

未来三年,研究院将聚焦食品保健、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医疗信息外包服务等领域,引进产业龙头和专精特新企业,以及重点高校创新项目,实现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企业聚集,推动常州合成生物学产业发展,建成国内一流的合成生物技术产业聚集地。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强慧娟 王语涵 孙晟宇 孙秦旺

新江苏传媒(中国江苏网、新江苏客户端、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标签:
责编:唐韵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