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十年·回响⑥︱卢彦名:用历史的弧光,映照不能忘却的记忆
2023-12-08 18:49:00  
1
听新闻

仲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会员、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常州大学教师卢彦名再次来到南京。从十年前起,他就常常到南京,去日军屠杀中国军民地探寻历史真相。3.86平方公里的南京安全区、17处遇难同胞丛葬地……一组组泣血数字,在他来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文物史料研究工作后变得更加深刻。

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式设立。他同纪念馆同仁们一起,加入到第一个公祭日筹备工作。“从地方记忆上升到国家记忆,我们决心要让公众尽可能了解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卢彦名说。那段时间,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史料论证工作扑面而来,卢彦名不仅要将案头文字梳理清晰,还要外出追寻抗战文物。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孙吴县等地,卢彦名踏上日军侵华留下的要塞遗迹,追索流转于民间的珍贵文物。“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文物,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战胜利期间,包括后来的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其中很多物证都是在东北找到的。”

新的物证,让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显得越发厚重。

在纪念馆工作期间,卢彦名共参与过三次国家公祭日筹备工作,也正是这些经验,为他后续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这段特殊的历史来说,文物不仅仅是一份物质遗存,更是不容否认和篡改的铁证。”

近十年,卢彦名还常常到社会上寻找流传在民间的文物。上个月开放的南京国际安全区主题文物展中,卢彦名收藏的一件玻璃质幻灯片为南京大屠杀再添新证。“看到幻灯片的时候,我一眼就认出了约翰·马吉、米尔斯、斯迈思的面孔。”卢彦名说,发现幻灯片实属偶然,它很可能是国外回流的一件文物,曾经被带出国门用来宣讲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

“幻灯片上展示的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门前的景象,也就是马歇尔公馆,旁边有英文手写说明文字,‘难民在总部(宁海路5号)领取救济金’。”卢彦名说,此前想要看到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的图片资料,需要依靠美国的《耶鲁文献》,而这张玻璃质幻灯片的实物,属于首次发现。

追寻文物并探求其背后蕴藏着的历史事件,如同在水中打捞起沉甸甸的真相。“哪怕是再微小的细节,也要悉心保存,让公众知道这是一段不能忘的过去。”卢彦名说。

既追寻真相,也传播历史。卢彦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出来,与民间抗战史研究爱好者联合自费制成一部有关南京保卫战的纪录片——《血战光华门》。

纪录片以400多件文物为底,讲述光华门战斗始末。片中展现了光华门匾额消失之谜。“以前很多人认为光华门城门的匾额在南京保卫战中被日军的炮火销毁了,但根据我们发现的一本写真帖、一本画册和一份简报来看,里面有光华门匾额的照片记录和拓印,足以证明匾额是被日军作为战利品窃取了。”卢彦名说,光华门匾额很可能被掠夺到了日本,如果能够沿着线索把匾额找到,对南京保卫战和大屠杀历史来说将会是非常重要的发现。

为了留住历史的印记,包括卢彦名在内的诸多学者们仍在专注于寻找更多尚未揭露的真相。“宏观叙事之下,我们更要细致地探求历史细节。历史的弧光,一定能照亮不能忘却的记忆。”

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标签:
责编:童棹凡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