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盼得呦红军来,岭上开遍呦映山红……”大别山深处,一曲《映山红组曲》响起,清脆嘹亮的歌声中,悠扬的琴声整齐统一。6月1日,在安徽省金寨县小南京村民俗广场上,一场特殊的古筝音乐演出正在进行,台上的小演员们弹得认真,唱得动情,他们都是来自“山娃娃古筝班”的学生,带头演奏的是江苏最美退役军人俞晓冬。
10年前,俞晓冬背着古筝,一头扎进了大别山区。在小南京学校,她为当地的孩子们弹奏了一曲古筝,婉转的曲调在教室里回荡,这群“山里娃”听得如痴如醉。看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曾为南京军区文工团国家一级古筝演奏家的她决定留下来教孩子们弹琴。
坐落在大别山腹地、史河西岸,小南京学校吸纳了附近村镇近300个孩子,大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为不给孩子家庭添负担,俞晓冬自筹资金,购置了35架古筝,在小南京学校挂牌成立“山娃娃古筝班”。孩子们太过热情,她只能从报名的人中遴选出30多名,作为第一期学员,家住得最远的孩子每次要跑15公里的山路来上课。
音乐的种子在大别山深处萌芽。10年间,“山娃娃古筝班”陆续招收了5批学生,100多名孩子从一间小小的音乐教室里触摸到了古筝,放飞了自己的音乐梦想。这些“山里娃”通过刻苦努力,不仅通过全国器乐水平十级考试,还多次来到江苏南京参加公益演出,走出大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今年5月初,校长和俞晓冬提议,在“六一”国际儿童节这天,让“山娃娃古筝班”的孩子们登台表演,让“山里娃”用特殊的音乐演出来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俞晓冬一口答应。
“山里娃”有了自己的音乐节。“大别山区是革命老区,前有十万红军在此浴血奋战,十万居民为治理淮河大义搬迁,现有十万青年外出务工,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为传承红色基因,让生长于这片红色土地的孩子们细悟历史,俞晓冬通过创意改编,确定了《映山红组曲》作为演出曲目。
登上大舞台表演,这对“山娃娃古筝班”最新一批学生们来说,是一件大事。“每天中午利用午休训练1小时、晚上放学后再训练1小时,周末还要再加练两个半小时。”26名孩子从古筝班学员中选拔而出后,俞晓冬为班里大批锈了许久的古筝,换上了几百根崭新的琴弦。近一个月的排练时间里,她和孩子们没有休息过一天,“为了这场盛大的演出,我们全力以赴。”
7岁的郑维桢是被选中表演的学生之一,作为演出团队中年纪最小的“山里娃”,这是他第一次登台表演。坐在电瓶车后座,用手指在空中练习弹拨,嘴里不时哼唱着琴谱旋律,在郑维桢父亲向俞晓冬发来的短视频里,这个小男孩在上学路上仍在埋头练习弹奏,“每一次演出排练,孩子们的眼睛便亮了起来,眼里放出神彩。”俞晓冬说,对孩子们来说,音乐可以张开他们想象的翅膀,这一次的演出为他们的人生带来无限可能。
琴声回荡耳边,在小南京村民俗广场,身穿红色演出服的“山里娃”,用稚嫩清澈的童声,诉说着往昔峥嵘岁月,唱出了奋进未来的梦想。一曲终了,全场动容,大别山山坳里的歌声随风飘扬,深情中蕴含信心和力量。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洪梦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