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千年的大运河见证历史、穿越古今,是重要的中华文化符号。如何用更多创新表达解读大运河文化,让古老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澎湃生机?4月21日上午,在2023中国网络媒体论坛“紫金网络传播创新峰会暨大运河文化传播”平行论坛上,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表示,应当积极拥抱新媒体,用新颖的形式解读大运河文化,让更多年轻受众感受古运河时代魅力。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守护大运河的话题频上热搜,B站上也有很多UP主以运河为主题创作了很多精美的作品。互联网平台是年轻人之所在,他们很喜欢这样的社交网络平台,正在自发地宣传大运河文化。”郑晶表示,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一开馆就成为网红打卡点正是充分利用了新媒体平台的传播赋能。“比如,我们在很多新媒体平台开设了自己账号,有微博、微信,抖音号等等。”据统计,中国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馆至今已迎来300多万观众。
作为一座位于国家文化公园内的博物馆,中国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解读好、传播好大运河文化。郑晶介绍,博物馆在诸多展览架构中尽可能利用新媒体技术,从历史、艺术、人文、自然、生态等方面全方位解读中国大运河。“新媒体时代,观众对博物馆提出更多新需求,比如沉浸式、互动式的参观方式。我们应当满足观众的需求,让大家在大运河博物馆体验运河之美,感受运河与人民美好生活之间的关系。”
郑晶表示,大运河博物馆将继续充分了解年轻受众喜好,让博物馆的自主传播和年轻网民的自发宣传形成双向复流。“希望通过新媒体的表达,利用各个平台,在大运河文化和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广大网民中间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洪梦琪 郭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