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忆,最忆是江南。3月3日晚,南京博物院邀请苏州市考古研究所所长程义,在“大江万古流——长江下游文明特展”展厅举办导览直播,带观众领略长江下游文明中独属于江南的魅力。
跨越长江的文明曙光
早在旧石器时代,长江下游就已经有人类劳动、繁衍生息的痕迹。展厅里一组打制石器是本次大展“年纪”最长的文物,它们出土于金坛和尚墩遗址,距今30万年。“仔细看可以发现,这组人工打制而成的石器带有很多棱角,是原始人在制作时期的时候经过打击留下的痕迹。”程义介绍。
旧石器时代,人们从石头上敲下一块刃口锋利的石片来切或钻,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学会磨制石头来打造成规整的形制,外表也相对光滑。“新时期时代相比于旧石器时代的最大飞跃,就是先民们学会了烧制陶器,我们称之为新石器时代革命。”程义介绍。
三万六千顷太湖,容纳诸多史前文化。如果从中间划一条纵贯南北的竖线,正好可将环太湖地区分为东西两大块,由于环境资源的差别,先人的饮食习惯自然划分成了东西两派,釜底也就存在明显区别。“东部马家浜文化以圜底釜为主,使用时需要支架才能立住,西部的骆驼墩文化为平底釜,可直接摆放,搭配陶灶使用。”
时间流逝千年,马家浜文化向崧泽文化过渡。“在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现之前,普遍认为崧泽文化和马家浜文化社会相近,是一个没有很明显阶级等级区分的社会。东山村的发掘意味着,在崧泽文化晚期,先民已经开始有了阶级分化。”程义介绍,东山村遗址的“崧泽王”墓内出土5件大型石钺、1件大型石锛、1件中型石凿。这些发现,将以石钺、石锛和石凿为代表的军权或王权出现时间从崧泽文化中晚期提早到了崧泽文化早期。在那时,军权、王权相结合的初级王权已经有所体现。
良渚文化时期的兴化蒋庄遗址出土众多玉琮、玉璧和玉钺。展厅内展示了一件直径24厘米左右的玉璧。程义介绍,这样大的在国内同类玉璧中的实属罕见,图案精美,刻画着山样的纹路,代表着高高的祭台。“玉璧是当时祭祀最重要的礼器,用来沟通天地,可见良渚社会已经进入了神权社会。”
同样出土于兴化蒋庄遗址的狩猎纹陶罐,再现了先民神勇的狩猎生活。简单几笔,刻画下野猪已被狩获,小鹿仍在狂奔的动态场景。
吴越遗韵与匠人风骨
良渚文化之后,江南这片水乡泽国又沾染了吴越春秋的底色。
此次参展的吴王夫差剑是苏州博物馆镇馆之宝。剑身寒光凌厉,表面有一层蓝色薄锈。“这把剑从剑锋到剑首没有任何缺口,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一把吴王夫差剑。”
如何断定这把剑属于夫差?程义介绍,剑身近格处铸有篆书铭文十字,“攻敔王夫差”“自乍其元用”。“这句话明确表明,这把剑属于吴王夫差,是自己给自己铸造的。”
“这把吴王夫差剑全剑是柳叶形,在近剑锋的三分之一处收窄,随后又扩开,略微收腰,这样的形制是为了在刺剑时扩大受伤创口。”剑在入苏州博物馆时,馆员曾试其锋芒,仅靠剑本身重量,就能划破12层宣纸。
观察剑柄,柄上两道突起叫做剑箍,在它极细的凹槽中镶嵌着绿松石珠。再看剑首,有精致峻深的同心圆凸棱,这样的同心圆纹被称为“吴越青铜剑三绝”之一。“这把剑的同心圆纹有9层,深度有2到3毫米。从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只有吴越地区能够做到,它也是当时冷兵器铸造最负盛名的地方。”
刀光剑影之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因原始青瓷的诞生而发生变化。瓷器由陶蜕变而来,因釉产生分别。春秋时期,原始青瓷以全新的面貌独立发展,开始脱离商代几何印纹陶的影响。程义指向一件出土于无锡鸿山邱承墩越国墓的原始青瓷冰酒器:“器具上闪烁着的星星点点就是釉。”
“到冬天,古人们会去凿冰,把冰保存在地窖里,夏天时候取出来使用,就能喝到冰镇的酒了。”程义介绍冰酒器的使用方法:冰酒器置于承盘之上,使用时在承盘内放置冰块,在冰酒器内加水,再将盛着美酒的酒杯放置在冰酒器的圆孔内,冰降水温,水降酒温。
一件原始青瓷悬鼓座,反映出当时越人尚蛇的文化。“这是乐器悬鼓的底座,鼓座上盘踞着6条堆塑的双头蛇,弯曲游动。”程义介绍,“越地多蛇,古越人把蛇看作图腾,展览中另一件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也是由8条蛇组成,造型奇特。”
出土于镇江丹阳司徒镇西周窖藏的青铜凤纹尊,是吴越文化仿效、承续和发展西周文化所铸造的青铜器代表性作品。这口尊口沿下分布4组相向的长尾鸟图案,腹部以云雷纹作底,主体为两对大凤鸟纹,凤鸟展翅挺立,眼睛炯炯有神,凤鸟之间点缀着小龟纹饰。“有人猜测龟是吴国图腾,但因为吴国出土器物少,目前还没有一件带龟纹饰文物出土,这个说法还没能得到实证。”
诗画江南里的水乡韵味
“东南财赋地,江浙人文薮。”长江下游文明涵养了江南千年文脉,自古以来,江南人文艺术荟萃,名家辈出。
本次参展的《康熙南巡图》第七卷粉本,描绘了康熙南巡途经无锡至苏州段所见城市的繁华面貌。无锡往东直抵苏州浒墅关,又见苏州文昌阁、射渎、枫桥、寒山寺,之后沿着苏州七里山塘街到底是吴中第一名胜苏州虎丘。“画面里在一座桥上标明黄鹂坊桥,这座桥至今都存在,在苏州的阊门附近。”顺着运河继续往东,沿途建筑逐渐密集,一座两重瓮城的城门之后就是繁华的商业街区,商贾辐揍,百货骈阗。城墙附近,大臣们跪在两旁,皇家侍卫严阵以待,恭候康熙皇帝驻跸苏州。
黄泗浦是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的出发地,宋代以后更是成为一处重要的出海港口。展柜中陈列着巩县窑唐三彩水盂、繁昌窑青釉瓷执壶、建窑兔毫釉瓷盏、越窑青釉瓷碗、景德镇窑青白釉瓷盏等器皿。
“这些瓷器有的来自河南、安徽,有的来自浙江、江西,它们都在黄泗浦遗址出土。”程义解释,唐代时期,扬州港规模庞大繁盛,后因淤泥堆积,扬州与长江分隔,沿岸地区陆续开发出其他港口,黄泗浦是其中之一。他将往来货船形象地比喻为如今的快递货车,“当时航运发达,许多船上都载着不同地方生产的货物,这就是为什么能在黄泗浦发现来自众多窑口的瓷器。”
不仅如此,文物里更遍是“江南风景”。展厅里,翁同龢中状元泥金报捷与娄东书院课卷,反映明清两代,苏州书院繁多、延请名师形成的浓厚文化氛围;“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吴门制琴世家张睿修造黑漆七弦琴,展现苏州在丝竹研究、演奏和制作上的崇高地位;篆刻巨擘赵之谦所造一方石印,以“有笔有墨,有刀与石”引领后世篆刻源流;唐寅《看泉听风图》,将古时两位高士临流对坐看泉听风之景,以深远意蕴尽数展现。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