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廿四气诗·处暑七月中》
唐·元稹
向来鹰祭鸟,渐觉白藏深。
叶下空惊吹,天高不见心。
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
缓酌樽中酒,容调膝上琴。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出暑”,意为炎热离开。此时,三伏已过或接近尾声,初秋的炎热将结束,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停止、隐退之意,指的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终将离去。
农谚云:“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节气处在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期内,受其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天气由炎热向闷热转变,一般要到白露前后才能迎来真正的凉爽。
处暑是农作物丰收的时节,“气收禾黍熟,风静草虫吟”,田地里面的庄稼已经成熟了,风静下来的时候可以听到草中虫子的低吟,一切都慢了下来。
倪田《秋郊牧马图》
“海上画派”名家之一倪田以丰富多样的描摹功力与笔墨画法,将人物、立马、树石和谐交融。秋高气爽时,置身于山林之间,有良马为伴,看草木风动,过着远离尘嚣、悠闲自在的生活。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宋代诗人仇远在《处暑后风雨》描绘了“一场秋雨一场凉”的情景,秋雨袭来将暑气的残热一扫而空。无独有偶,宋代诗人苏泂也在诗中表达了处暑过后的清凉感,“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热后凉风抵万金。
对于陆游来说,四时之中,偏爱暑热消尽的新秋时节。“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柴门傍野水,邻叟闲相期。”居住乡间,门前有着潺潺流水,邻里间闲聊聚会,一派闲适生活姿态跃然纸上。
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
处暑,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一候,鹰乃祭鸟。鹰科是鹰形目第一大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猛禽。据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老师包浩然介绍,江苏有记录的鹰科物种约有24种,有确切繁殖记录的至少有8种,包括黑冠鹃隼、赤腹鹰、凤头鹰、黑鸢、黑翅鸢、林雕、蛇雕等。
处暑节气,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为过冬储备能量。“秋令属金,五行为义,金气肃杀,鹰感其气始捕击诸鸟,然必先祭之,犹人饮食祭先代为之者也。不击有胎之禽,故谓之义。”相传,鹰捕到鸟后,会把鸟整齐摆在窝前,祭天后再进食,且不会捕食腹中怀胎的禽类,被看作“义举”。
二候,天地始肃。如果说春夏是万物生长的季节,那么秋冬就是树木凋零的季节,万物凋零,肃杀之气渐气。古时有“秋决”一说,即顺应肃杀之气而行刑。《吕氏春秋》云:“天地始肃不可以赢”,告诫人们在秋季要顺应天道、不骄盈要收敛。
三候,禾乃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禾者,谷连藁秸之总名。又,稻秫瓜粱之属皆禾也。成熟曰登。”谷禾是黍、稷、稻、粱等类农作物的总称,处暑时,稻禾成熟,稻穗弯下了头。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吴学友介绍,水稻是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3300万亩,居全国第六,总产390亿斤左右,居全国第四,是我国南方最大的粳稻主产区。2011年以来,我省水稻单产不断取得新突破,亩产连年稳定在550公斤以上,2019年达598.1公斤,居全国水稻主产省第一。
“处暑三日稻有孕”“谷到处暑次第黄,家家场中打稻忙”,处暑之时,正是江苏水稻籽粒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处暑光合作用强,对光照、水分需求多,经历了乳熟期和蜡熟期后,金黄色的稻穗铺满田间最终成熟,在10月份左右陆续完成收割入仓。”吴学友说。
祭祖迎秋、放河灯、吃鸭子、开渔节
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的时间,民俗也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古时人们举行各种仪式来祭祖以及拜谢土地公。处暑之后,秋意渐浓,也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和祈保平安,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后便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沿海地区常会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欢送渔民出海,祈盼渔业丰收。由于此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逗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故而人们可以饱食各种各样的海鲜。
“七月半鸭,八月半芋”,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江苏地区的人们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图源:e观藏·每日一美丨江苏省美术馆典藏精品赏析(127):倪田《秋郊牧马图》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燕钰 徐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