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物种日历·立秋︱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2022-08-08 12:53:00  作者:燕钰 强慧娟  
1
听新闻

《咏廿四气诗·立秋七月节》

唐·元稹

不期朱夏尽,凉吹暗迎秋。

天汉成桥鹊,星娥会玉楼。

寒声喧耳外,白露滴林头。

一叶惊心绪,如何得不愁。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于每年公历8月7或8日交节。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瑟成熟。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宋代诗人刘翰在《立秋》描述了夏秋季节交替时的细致入微的感受。到了立秋,心觉分外凉爽,秋天到了空气温度也低了些,扇子一扇变带来凉风。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一般到处暑节气时才出暑。所谓“热在三伏”,又有“秋后一伏”之说,立秋后还有至少“一伏”的酷热天气,所以,“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

《管子》中说:“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进入秋季后,由夏季的多雨湿热过渡向秋季少雨干燥气候。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万物随阳气下沉而逐渐萧落。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古代农业社会,农民对立秋的重视程度不亚于过节。古人认为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风调雨顺,可以坐等丰收。此外,立秋的早晚很重要,“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立秋后是否下雨也非常重要,“立秋有雨样样收,立秋无雨人人忧”。

“秋”的含义,有庄稼快成熟的意思。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秋后一伏热”,立秋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仍然较高,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对水分要求都很迫切,这时受旱会给农作物最终收成造成难以补救的损失。故有“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之说。

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

立秋,初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蝉小而青赤色者。

一候,凉风至。凉风为八风之一。《说文风十三篇下部首》有云:“八风也,东方口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口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此起于震。”

凉风是西风肃清之风,肃清是为收敛,秋为“揫”(jiū),“揫”就是敛聚。一叶知秋,立秋过后,晴热高温的天气里,早晚便有了清凉的微风。

二候,白露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立秋时节,气温的下降水汽凝结,便成露。

在古时,露珠还会被采集用于酿酒、泡茶等等。 在清代王士雄所撰的《随息居饮食谱》中有言:“稻头上露,养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菜上露,凉血止噎;荷叶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养血息风。”

三候,寒蝉鸣。“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时至立秋,蝉鸣不再像盛夏时节那般清亮高远,而是转变为低微的鸣叫声。寒蝉小而青紫,秋凉后发声困难,鸣声也凄切。

江苏环境科学院研究院季芯悦介绍,此处的寒蝉指的是蒙古寒蝉,一种在江苏省广泛分布很广的蝉,又叫做蛁蟟(diāo liáo)。蔡邕就在《月令章句》中描述过:“寒蝉应阴而鸣,鸣则天凉,故谓之寒蝉也。”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初唐名臣虞世南咏蝉言志,古人更是赋予蝉“清、廉、俭、信”的生命品格,把蝉看作“至德之虫”。正如寒蝉“低调沉稳”的声音,也有洒脱高逸之意。

祭祀土地神、啃秋、贴秋膘

立秋不仅是重要的节气,还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在古代,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辛勤换来的收获。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分为春社和秋社。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民间一般举办春社,南方沿海地区仍沿祭社习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到立秋,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庆祝丰收。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江苏等地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以防秋燥。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燕钰 强慧娟

标签:
责编:燕钰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