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截图20240905172527.jpg
“刻”出盐城海岸线变迁印迹
2024-09-05 10:38: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听新闻

新石器时代刻划纹陶壶,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盐城市博物馆。其材质为泥质浅灰陶,小直口,圆唇,口外有一周凸弦纹,高领,鼓腹折收,平底,上腹部有刻划纹:一侧太阳从海水中升起,一侧太阳隐没于海水中。

“陶壶”出土何处

这件刻划纹陶壶出土于阜宁东园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4700多年。

1978年10月,原阜宁县施庄乡东园村(现阜宁县花园街道双园村)村民挖沙时,挖出石斧、石锛、石玦等石器近百件。1985年,盐城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前往调查,搜集1978年以来在该地出土的文物。1998年10月至1999年1月,南京博物院和盐城市博物馆、阜宁县文化局考古人员,对东园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这件刻划纹陶壶,就在其中。”盐城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王红花说。

王红花介绍,盐城地区有几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比较有代表性:东园遗址,位于原阜宁县施庄乡东园村,经考证,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梨园遗址,位于阜宁县古河镇梨园村,距今有6000年左右历史;开庄遗址,位于东台市溱东镇开庄村北四面环河的圩田中央;陆庄遗址,位于阜宁县板湖镇陆庄村。

“刻划纹”寓意

新石器时代是中国古代陶器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陶器种类多样,装饰手法丰富,使用黏土,经过揉捏、成型、晾干、烧制等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陶壶在形制、大小、装饰风格上有所不同。刻划纹陶壶是典型代表。

“这些陶壶是生活用品,用于盛水等,其纹饰往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刻划纹可能是几何图案、动物形态或者抽象符号,这些图案与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或生活习俗相关。”王红花说。

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历史学家孙作云先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中这样表述:“一种风俗、一种制度、一种迷信,往往在表面上消灭了,而实际上却转变成另外一种形态,如建筑、雕刻、绘画、文学、俗语、俚谚之中,隐隐约约地在那里潜藏着。”史前人类创作某些具有特定意义的装饰图案时,并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经过事前的考量,带有某种情感,反映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观念、习俗和信仰等。

“盐城市博物馆收藏的新石器时代刻划纹陶壶,反映了盐城先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精神信仰。自然环境决定生活,生活决定艺术。这件新石器时代刻划纹陶壶造型具有崧泽文化风格,纹饰具有大汶口文化风格,刻划的是太阳、海洋。”王红花说,在盐城先民的意识形态里,太阳、海洋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神灵。

考古发掘报告记载,这件新石器时代刻划纹陶壶摆放在墓主右手边,没有与其他陶器放在一起,而是和生产工具放在一起,被斧、凿、锛等生产工具所围绕,表明这件陶壶应有其他特殊社会功能,可能是祭器或礼器。

“陶壶上刻划图案的出现,表明盐城先民不仅观察到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还敏锐地认识到生产生活与之密不可分。说明先民当时已朦胧地认为‘万物有灵’,于是将其付诸图案中,通过祭祀或祈祷太阳和海洋,期盼风和日丽、阳光常驻,表达他们祈求丰产的朴素愿望。”王红花说。

这件距今47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刻划纹陶壶,见证盐城海岸线的变迁史,还证明在黄海之滨的盐城,中华远古文明在孕育之中。一侧太阳从海水中升起,一侧太阳隐没于海水中的刻划图案,展示本地先民生活环境的同时,达到现实认知与抽象美的统一,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记者感言

当年盐城先民择海而居,又如海市蜃楼般悄然而逝。陶壶上的刻划纹,诉说着四千多年前的故事,诉说着盐城海岸线的变迁。盐城漫长的演变历史,正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支歌。记者 郭敬雷

标签:
责编:邵佳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