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6月4日盐城讯 在盐城市射阳县新坍镇新潮九队,有这样一座小院,青砖黛瓦、乡村风貌,院外绿意盎然、满院芬芳;院内展厅、橱柜里各式各样的“老物件”“旧档案”,无声地阐述着各个时期的民主故事……
“小院建成以来,我们已经累计开展宣教活动五十多场次,接待各级人大代表以及人民群众一千六百多人次,生动地宣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小院负责人自豪地说。
旧貌新颜,“老队房”焕发崭新气象。在国家传统村落——射阳县新坍镇“新潮九队老农庄”内,有两栋建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子,它曾是新潮九队社员集中议事开会、传达学习政策的群众礼堂,也是“全国劳模”巴一恺带领群众“战长滩”的老队房。2023年5月,为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基层的巨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射阳县人大常委会指导新坍镇人大主席团搜集了大量不同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档案资料、照片和物件,并将这里布置命名为“新坍人大小院”。小院从基层人大和代表的视角,透视百年来我国人民民主在基层的实践进程和新坍人大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此过程中新坍大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
同频共振,“老队房”奏出最美和音。“橱窗里的这幅油布彩绘是《新潮大队合作化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图》。1953年12月,党中央公布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不甘落后、工作先行的新潮大队干群商议,一致决定在全县率先制定出发展规划。”小院讲解员、镇人大代表仇龙霞介绍,早在1946年10月,新坍区长安乡就通过“投豆选举”的形式,组织群众选举乡长、中队长、财粮员。历史上的新坍,不仅在党的决策执行上紧跟脚步,人大工作也是一着不落。1953年2月,国家颁布《选举法》,确定基层单位实行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由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同年4月,新坍首次实行普选代表,划为90多个选区,凡有选举权的人均发放大红底色的选民登记证(简称选民证),时称普选。2001年秋,新坍被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确定为换届选举试点镇,次年1月召开镇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全省各市人大选举办负责人到场观摩大会报告及审议发言,为全省乡镇人大换届选举提供了成熟的经验与做法。
接续前行,“老队房”走出新质道路。以前的小院,是巴一恺带领干群不畏艰险,在盐碱滩上创造出旱田三熟一吨粮的“奇迹之源”。如今的小院,创新建成的“战长滩”人大代表联系点仍在跟随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进,各级人大代表仍在前辈的精神鼓舞下争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2024年2月28日,新坍人大小院被江苏省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授予“江苏地方人大干部培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现场教学基地”称号,为小院的前行道路又增添新的方向。
人大小院的建设是对历史的回顾、对现实的殷切期待,也是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汲取智慧、砥砺精神,坚定做好新时代基层人大工作的信心,不断丰富代表联系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更生动地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吕昌池 陈红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