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射阳县新坍镇:“小院”不小 讲述人大民主历程
2023-10-07 12:0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10月7日盐城讯 “特殊的地方,特殊的人物,这院子名小实不小,它以小见大蕴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进程……”金秋时节,在前不久落成开放的盐城市射阳县“新坍人大小院”,一位来自盐城市区的老同志边参观边激动地与同伴们谈论着。

新坍镇远离县城,与建湖县上冈镇东冈社区交界,历史上南属盐城县十四区,北接原阜宁县九区。随着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不识字的新坍百姓就采取丢豆子的方法,来选举确定乡区干部和县参议员。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坍干群的民主意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日渐增强,在落实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方面作出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多次被省、市、县确定为换届试点镇。

今年97岁高龄的巴一恺老人可以说是新坍镇境内见证中国民主进程最具说服力的老人。他出身贫苦盐民家庭,是共产党的到来和民主政权的建立,让他全家有了生存的土地和安宁的生活环境。知恩图报的巴一恺,16岁加入民兵队伍,22岁支前淮海战役,并在火线光荣加入党组织。回乡后,他从牵头成立初级社、高级社到担任新潮九队队长,致力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针对境内长滩近400亩地碱田薄、高低不平、难以耕种的土地,他带领群众持续三年锹挖车推,平整田块,兴建水系,培肥地力,科学种植,粮棉产量大增。随后,他又发动大家发展副业、兴办工业,筑窑制砖烧瓦,兴建集体农庄,使全队68户农家拥有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自来水到家”的幸福生活。

1978年2月,巴一恺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先进典型,当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及人大常委会委员,从黄海之滨的偏僻乡村走进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坐上主席台。随后,他又带着“旱谷一吨粮”的成果出席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巴一恺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会委员五年任期内,巴一恺的足迹遍布全国重点农业省份,向大会提交了10件议案、30多条建议,内容涉及苏北棉纺织产业发展、里下河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利用、黄海滩涂开发等多方面问题。他的这些提案,不少都被大会采纳,对改变工业经济落后省市现状,促进苏北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为回眸基层民主意识形成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新坍的实践,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落实,新坍镇以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原新潮九队队房和群众会堂为阵地,创办“新坍人大小院”。在内容安排上,突出国家与基层、历史与现实、文字与实物、集体与个人、影像与照片的有机结合,设置新坍人大萌芽、过渡、确立、停滞、恢复、发展、完善等时期的展览版块,立体地对我国特别是新坍区域民主进程作了全景式展示。

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内容主题、珍贵的历史资料、可信的人物典型、丰富的实物展示,使得“新坍人大小院”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群众的热烈欢迎。(李超 郭开国)

标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盐城;新坍镇
责编:郭玲玲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