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曹故居。
陆公祠。
陆公祠文化街。
粥厂巷。
街头小品。
建军路博物馆地段。
城市是文化的容器,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累积下来的街巷、院落、民居等古建筑构成城市文明的基本形态。党的二十大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近年来,在不断推进城市更新和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过程中,盐城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加强传统建筑、街区(厂区)、古镇、村落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维护好传统肌理、历史环境、街巷风貌和空间尺度,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建军路商圈作为盐城主城区核心商业街,周边古街巷众多,儒学街、粥厂巷、浠沧巷等街巷形成历史久,文化底蕴厚。这里保存着盐城老城区的地脉文脉,在彰显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重塑建军路周边古街巷空间,有利于打造老盐城特色,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有助于唤醒“瓢城”记忆。
本期“众席谈”以建军路周边古街巷为切入口,围绕建军路商圈升级改造,特邀历史、城市规划、旅游等领域专家就历史文化街区自身价值、空间重塑及未来发展路径等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为历史文化街区空间保护利用及未来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古街巷:记忆与乡愁载体
街巷是城市的文化基因库,承载着城市记忆,见证了城市变迁。“盐城县·街市”记载,中市桥市、端平市、板桥市在现今建军路上。“陆公祠和宋曹故居都在儒学街上,无论是陆秀夫还是宋曹,都是盐城人的榜样。”在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院副教授芮赵凯看来,建军路及其周边街巷有其特殊历史文化价值,粥厂巷纪念的是乾隆年间盐城“王谢陶”三大家族饥年施粥善举,这个名字包含了一种道德力量;浠沧巷相传是唐东征大军的粮仓,因古浠沧巷延伸到蟒蛇河码头,且蟒蛇河一直是盐城人的母亲河,所以“浠沧”二字皆从水。
城市文化内涵必然受地区特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影响。古街巷里藏着一个城市的品格、风貌与精神,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民俗艺术等非物质层面的文化记忆更为重要。芮赵凯提到,无论是陆公祠传递的家国精神、舍生取义精神,或是粥厂巷所蕴含的厚德精神,都影响着今天的盐城气质。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社会发展中展现出来的人文景观,又是社会演变过程中的文化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古街巷作为历史文化载体,一面保留有城市文脉,一面寄托人文精神。“让城市保留‘来时之路’,让乡愁尚存‘容身之所’。”是芮赵凯认同的当下保护古街巷最重要意义之一。古街巷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是城市传统生活场景和时代文化氛围的人文再现与时空标识,更是历史长河与文化母体赋予城市的最古老、最权威的岁月见证及最醒目、最典型的符号形象,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哪怕只有名字保存下来,古街巷依旧有其独特历史文化价值。“古街巷名称本身就代表一种历史。”芮赵凯立场鲜明,尽管某些历史场景已被湮灭,但在依稀可辨的印迹中,人们还可以探寻到街巷的家世与气息。“因为世俗时间并非线性向前,而是过去、此时与未来彼此杂糅,在其中,过去以‘可能性’方式与当下触碰,并伸向未来。”
同时,在当下挖掘古街巷本身的历史文化意义,也可看成是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探索的具体实践,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从理念走向行动的关键一步。历史文化使街巷空间更具诗意,依托古街巷这一载体,文化也定能走向远方。
新结构:创新与传承共存
古街巷是在城市肌体上“长”出来的,记录着丰富的历史故事、生活习俗、文化内涵,是城市的底色和名片。古街巷的“再生”,连接历史与当下,是城市空间升级改造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让古街巷“活”出新姿态,是盐城城乡融合发展研究院院长、盐城师范学院城市与规划学院院长、苏北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院负责人李传武教授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他把历史文化街区解读为凸显城市间差异性的标志,认为街巷空间是一座城市的缩影,是城市集聚人气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他看来,在街巷空间重塑过程中,做好创新与传承之间的平衡尤为重要。
“街巷空间重塑应注重综合性利用和创新性改造,将古街巷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载体,注入文化、休闲、创意等时尚元素,打造综合性、多元化且带有地方烙印的创意产品和服务,能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与体验。”李传武认为,在保护民间习俗、传统技艺、历史故事等文化遗存基础上,要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细化更新改造,让历史文化街区更好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要。
古街巷“出新”不能忘记“续旧”。在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中,改掉的是破旧和落后,历史和文脉不能改。延续原有的街巷肌理,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城市发展才有“根”、有生命力。
古街巷更新,要留住城市记忆,也要留住烟火气。街巷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其文化内涵和建筑功能会对人流量的聚集及类别起决定性作用,并直接影响商业业态分布及种类。“当然,在进行创新性重塑之余,也要警惕古街巷改造过程的破坏性改造。”在李传武看来,对街巷历史文化进行不断挖掘,导入商业新业态、新符号,激发街巷商业活力,引导各消费层级集聚,建成承载盐城城市记忆的高品质步行街巷,是促进建军路商圈热度回归、提升建军路商圈综合性、打造时尚潮流高地的关键步骤,也是建军路商圈发展面临的重要命题。
“保护与活化利用街巷重要构筑物和建筑物,在其周边形成特定种类的业态分布区域,并布置关联性较强的业态类型,合理规划零售、餐饮、娱乐等业态占比,实现现代商业与传统文化的深度结合。”李传武建议,在结合过程中要注重历史性,尽可能保留或还原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形态、结构,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时要注意其与旧街区的融合性,还要重视新、老建筑的协调性,把街区整体环境和视觉效果纳入考量,注重新、老建筑在外观、色彩等方面的协调。
未来路:吸睛与吸金并重
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年轮”的呵护,既是为了保护当前城市特色风貌、人居环境,也是为长久、为历史留下可追寻、可触摸的城市肌理,延续城市历史和脉搏。
“盐镇水街、大洋湾唐渎里可以说是盐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利用的代表。”盐城工学院副教授、湿地生态旅游研究中心主任李如友分析当下盐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路径进行探索总结。“盐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主要采取复建历史文化街区模式,在推动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旅游发展等方面独具优势,但这种保护模式所导致的内涵丧失、造价高昂、社会矛盾等问题亟待更正。”
每一条古街巷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故事,其所构成的历史风貌、地域特色、风土人情,是岁月积淀中形成的特有神韵。古街巷更新不能一味除旧换新、大拆大建,不能抹去骨子里的文化基因。如何既保留文化韵味,又布局符合现代发展的商业业态,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发展的必答题。
“目前,许多地方的文化历史街区普遍存在发展商业化、同质化问题,旅游符号‘千街一面’,不少景观失去地方烙印,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造成城市集体记忆消弭。”李如友提醒,在历史文化街区打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地区建筑文化,做到“去同质化”,这是保持文化街区“原真性”的关键。
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历史文脉,既是盐城市推进老城改造、复兴老城商圈的重要一环,也是探索文商旅融合发展新路径的题中之义。
“除了要避免街区同质化,数字化街区也是古街巷未来发展的思路。”如何答好城市建设中古街巷“续旧”又“出新”这一考卷,李如友给出了答案,借助数字化技术,结合古街巷历史文化元素,探索打造AR导览应用等数字街巷,营造更多可感知、可参与的场景,让游客从简单看文字讲解到听语音故事、看相关视频,获得更好的游览体验。
积极开展文化街区数字化建设,创新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开发手段,推动文物活化出圈、科技赋能与历史空间再生产,不仅符合“十四五”期间盐城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所提出的规划,也与市委、市政府推动文化和旅游的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高度一致。“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作为城市发展的重中之重,未来之路必定是吸睛又吸金。”李如友表示,盐城应以世界性眼光高起点布局,紧跟国际形势,聚焦国家战略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要求,抓住“十四五”文旅强根基、提质效的关键阶段,将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与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需求相结合,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发展新路径。
本版图片 记者 王亚洲 韩宗明 见习记者 周洁 摄
□ 记者 陈和洲 安志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