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盐城最动人的底色,生态立市是盐城第一发展战略。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省交通运输厅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市紧紧围绕“水绿盐城、多彩绿行”的美好愿景,扎实推进“八大工程”,绿色出行创建成效显著,人民群众对绿色出行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独特魅力更加多彩绽放。
完善绿色出行设施功能
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快速通道全面推进。在苏中苏北地区,我市率先建成“一环五射”90公里城市内环高架,直达高速、连接枢纽,市区任意点位15分钟快速通达高速、高架、机场等“两高一空”重要枢纽节点;30.6公里盐丰和41.4公里盐阜两条快速通道全面开工建设,聚力打造城市发展主轴线,拉近周边县区与主城区的时空距离,更好实现区域城市间功能互补、融合发展。
城市路网不断优化。范公路—北环路枢纽地面辅道及高架五星枢纽、西环路段海洋路北新建上下匝道、新都枢纽增设北转西匝道等均已建成通车;新建盐渎路通榆河大桥,滨河路至开创路东西全线贯通,东进路东延至高铁枢纽投入使用;文港路、戴庄路等路段完成综合改造,建军路、日月路等道路完成整治提升,构建内畅外达的市政路网体系,中心城区承载力持续提升,市民体验感、舒适度明显增强。
丰富绿色出行服务产品
高品质需求保障进一步巩固
构建全域公交发展新格局。坚持全市一盘棋、全域一体化,遵循“政府主导、公交模式、公车公营、财政托底”的基本原则,按照市县、城乡及镇村三个层次,整合县际及城乡客运、城市公交资源,全面建成畅达“市县镇村”功能型全域公交网络,开通15条市域、32条市郊、98条县镇、305条镇村公交线路,打通服务城乡居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实现全域公交发展目标。
完善城市公交服务新体系。开通运行全省首条高架地面系统BRT环线,建成市区“六主八支四环”331公里BRT快速公交网络,及时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实现常规公交与BRT快速公交间的便捷换乘;2021年4月16日,全国首条超级虚拟轨道快运系统(SRT)一号线正式运营,投放四编组超级虚拟轨道列车10辆,有效缓解了市区青年路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为暂不具备建设轨道交通条件的城市,创新提供市民出行“新路径”,先后接待北京顺义、山东胶州、湖北黄石、辽宁盘锦、河北邯郸等多个城市来盐考察交流。
营造绿色出行良好环境
高水平出行体验进一步提升
加快推进慢行步道建设。创建期内,依托城市道路新改建,改善城市步行道、非机动车道系统,实现公共交通、步行和非机动车等绿色交通路权合理分配,新建城市道路两侧慢行道233公里;全力做好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等四篇文章,集中开展串场河、通榆河、新洋港(蟒蛇河)等“三河”全域整治,同步新建亲水步道137公里;推动中心城区“瓢城绿廊”项目建设,新建绿道4.84公里,重塑城市风貌特色,围绕历史与现代的演绎、生态与文化的互动留住“瓢城记忆”。
稳步实施健身步道工程。编制《盐城市绿道规划》《盐城市市区健身步道规划》等多项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部署地开展园林绿道、健身步道等惠民实事项目建设。2020年以来,新建健身步道220公里,在口袋公园中注入体育元素30个。苏北首座大型生态体育公园——盐龙体育公园建成并对外开放,盐龙体育公园跑步线路入选“魅力江苏 最美体育”2021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年度榜并获评2021江苏省最美跑步线路网络人气奖。通榆河生态公园、新洋港城市阳台、小马沟绿廊等已成为广大市民近郊休闲游玩的网红打卡地。
持续完善公交优先系统。完成市区所有灯控路口信号机智能化改造,目前正在实施重点路段灯控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系统改造,现青年路、新都路、开放大道等公交主廊道58套系统已先行改造完成。同时加快市区主次干道公交专用道铺设,推动城市公交主廊道全天候路中式封闭专用道、城市公交次廊道全天候路侧开放式专用道铺设,均兼容常规公交线路,实现“同站同侧”换乘,让公交路权、信号优先落到实处。
合理配置共享停车资源。市区内规划实施机动车停车泊位1.3万多个、非机动车停车点位4500多处、彩色停车位近3万平方米。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488个,锁车器13360个,投入公共自行车10500辆,实行扫码租车2小时内免费骑行,投放共享单车28000辆,打造安全便捷、模式多元、品质怡人的慢行交通系统,让居民绿色出行逐渐成为主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