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推动产业绿色化转型 打造低碳发展示范区
2022-08-15 10:12: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听新闻

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必须抢先机、开新局,以绿色低碳发展助力跨越赶超。盐城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具有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政策优势,要着力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转型,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零碳园区”载体建设,构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正确处理好“双碳”目标与经济增长辩证关系,有序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绿色低碳示范区产业发展的路径

推动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转型。围绕汽车、钢铁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升级需求,坚持产业高端化和数字化两个轮子带动“绿色化”转型。通过“延—补—强”推进产业高端化,以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为重点的绿色技术改造,研发绿色设计产品延长产业链,推广绿色制造强化产业链,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补齐产业链。以产业链价值释放为核心推进产业数字化,充分运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技术,数字化基础水平提高为抓手带动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全要素数字化再造,坚持绿色技术贯穿企业数字化全过程,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慧化工厂,推广和应用低碳、零碳制造装备和工艺。

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集聚区。重点推动晶硅光伏、风能、动力电池、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节能技术等绿色低碳产业积聚,加快推动相关产业链从“零散”到“链式”的突破,从“链式”到“集群”的提升。整合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强化关键核心技术、行业共性技术和工艺的研发攻关与应用推动。在此基础上,重点做好能源互联网建设,从供给层面看,绿色低碳产业立足现有生态优势和产业优势;从需求层面看,无论是生产端还是消费端,能源互联网是绿色低碳产业的关键核心。能源生产端,推动清洁能源替代,重点做好氢能、光伏新能源、海上风电产业集聚,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能源互联网产业体系,不断增强能源互联网相关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

推进盐城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零碳园区”载体建设。《未来智慧园区白皮书》显示,80%的GDP和90%的创新在园区内产业,园区作为盐城产业集聚核心,是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目前,《低碳/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团体标准已发布,以中韩(盐城)产业园等重点园区为样板,依托“可再生能源技术+储能技术+数字化技术”,加快推进“零碳园区”建设。在能源利用、绿色建筑、空间布局、道路交通等方面做好园区“低碳化设计”,以低碳管理手段应用于园区全生命周期实现园区“低碳化管理”,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转型、布局绿色低碳产业、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实现园区“产业低碳化”。

构建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要素支撑体系。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聚焦制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卡脖子”技术与未来产业绿色化发展技术,根据产业绿色低碳发展需求,与高水平科研院所合作共建,加大核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与人才链的协同融合。发挥碳金融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引领作用,构建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碳资产管理、碳信托等全链条碳金融服务体系,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设立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基金,通过“B端赋能、C端突围、G端连接”,推进盐城绿色金融发展,帮助企业清洁化改造,支持政府污染治理,引导群众绿色生活。

绿色低碳示范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有序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立足富煤贫油少气的基本国情,在降碳的同时确保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保障群众正常生活,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盐城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要避免出现因过度依赖新能源,使得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黑绿不接”引发 “用能紧缺”,因钢铁、纺织等高碳产业与低碳产业动能转换接续不畅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因政府考核等运动式减碳,造成产业链供应链“断链”或引发“绿色通胀”等问题风险。

全面对接绿色低碳示范区建设。尽快出台《产业节能减碳总体方案》与《绿色低碳示范区产业发展规划》两大核心“双碳”新政,从科技创新、产业体系、空间格局、国际合作等方面全面升级,着力构建科技创新突出、产业绿色低碳、空间布局合理、体制机制创新的高质量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新样板。以“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作为前置约束的政策引导,确立各区域、各主体可使用的生态环境要素额度,并依托数字化,构建绿色低碳数智治理体系。

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双闭环。着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着力大小闭环,形成晶硅光伏、风能等主导产业及重点产业链企业间“隔墙供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形成市内“小闭环”。从长三角视角看,盐城新能源资源充沛,上游产业链优势明显,长三角尤其是上海创新要素集聚、研发转化实力强、绿电消纳需求大、场景多的特点,合作双方产业互补性较强、协同发展基础较好,可以通过全产业链合作,实现“研发创新—生产制造—应用推广”的产业生态大闭环。

做好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根据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沿海往往是高耗能、重化工集中地,处理好项目环境准入关与高耗能产业“瘦身”两者关系,通过产业模式升级,实现高耗能行业弯道超车、换道超车。根据碳消耗标准将产业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积极引导鼓励类产业发展,制定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标准,将碳排放强度超标的建设项目纳入行业准入负面清单。按照“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进行优化和完善。

打造长三角绿色能源基地。立足盐城实际,充分发挥沿海空间大和风光电资源丰富的差异化比较优势,重点在氢气制备和核心部件研制两个关键环节上寻求突破。以黄海新区为主要承载地打造氢能产业新高地,加快布局和构建氢能上中下游产业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近期,做好龙头企业招引培育,为盐城氢能产业造好“核”;中期,重点以集成氢能和风、光、储一体化系统为抓手,打响盐城海上风电制氢产业基地;未来,以打造多元化应用场景为抓手,推动盐城氢能集群式发展。

标签:低碳;绿色低碳;产业绿色
责编:杨月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