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聚焦“双碳”目标 勇当“碳路先锋”
2022-08-15 10:05: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1
听新闻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盐城要围绕“固碳”“低碳”“降碳”,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在践行“双碳”目标上奋楫争先,以绿色低碳发展勇当“碳路先锋”。

在打造江苏碳汇空间上做好“碳路先锋”

盐城集海洋、森林、湿地三大绿色基因和生物多样性于一体,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宝库,具有打造江苏发展“碳汇空间”得天独厚的生态碳汇优势。我市拥有全省56%的海岸线和48%的海域面积,沿海海域是中国唯一无赤潮的内海水域,丰富多样的海洋资源为海洋碳汇创造了巨大空间;我市是 “国际湿地城市”,湿地面积占全省27.28%,河湖水面2700多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5.9%,面积巨大的湿地资源为湿地碳汇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市是“国家森林城市”,新增造林面积多年位列全省第一,林木覆盖率近25%,去年开始,又在9个县(市、区)的11个地块进行碳汇林试验,不断增长的林木面积提供了可观的森林碳汇总量;我市是江苏第一农业大市,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超过苏锡常三市总和,常年粮食种植面积超1470万亩,不断发展的绿色生态农业为农业碳汇拓展了转化路径。丰富的生态碳汇资源,是盐城的宝贵财富,要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碳汇资源价值的认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充分发挥海洋、湿地、森林、农业的固碳作用,不断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同时,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着力打造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和全国生态碳汇先行区,在拓展江苏发展碳汇空间上做好“碳路先锋”。

在增加绿色能源供给上做好“碳路先锋”

盐城地处全国海上风电开发条件最好的区域,也是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Ⅱ类地区。得天独厚的“风光”资源为我市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截至2021年底,我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203.8万千瓦,占全省27.0%;新能源发电量243.1亿千瓦时,占全省32.6%,占全市社会用电量的59.3%。我市是江苏打造“海上三峡”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海上风电并网规模占全省61%、全国40%、全球10%,海上风电已建、在建容量均位居全国第一。“十四五”期间,我市将继续做大做强风电、光伏两大优势产业,同时瞄准储能、氢能两大未来产业,大力推进领海内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领海外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建设,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2000万千瓦,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在增加绿色能源供给上做好“碳路先锋”,要对标世界标准,进一步完善新能源发展产业链,打造全球有影响、全国树标杆的新能源产业链集群;坚持系统规划,提升新能源电力消纳水平,着力创建国家清洁能源高比例消纳示范区和国际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强化创新引领,构建新能源科创研发高地,全力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立足区域协同,完善新能源交流合作平台,打造新能源领域区域和国际合作样板。

在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上做好“碳路先锋”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以烟气除尘、脱硫、脱硝、水处理和节能电光源、环保滤料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形成以盐城环保科技城、阜宁环保滤料产业园为重点的特色产业集聚区,产业规模集聚度较高,在全国节能环保行业具有较大知名度和行业影响力。目前,全市节能环保企业超30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2家。区域面积80平方公里的盐城环保科技城,是全国唯一以“环保”冠名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是国内首家环保产业集聚区、全国重要的雾霾治理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之一。节能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市推进绿色转型、绿色跨越注入新动能,更为“双碳”时代可持续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十四五”时期,我市推动节能环保产业更高质量发展可以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环保产业集成创新体系,增强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推动环境装备制造业向环境服务业、环保数据产业延伸,加快节能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全面打造环境系统解决方案的超级服务商;充分发挥盐城环博会和长三角生态环保产业链联盟的平台载体作用,不断巩固、扩大节能环保产业的“朋友圈”,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互联互通的协同协作机制。

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上做好“碳路先锋”

实现“双碳”目标,除了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外,推进产业结构的绿色化转型升级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减污降碳,在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上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在加快淘汰安全、环保不达标的低端落后产能和“散乱污”企业的同时,坚持创新驱动,以“高轻新绿”为方向,加快传统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另一方面,依托资源禀赋,做好产业选择,大力发展新能源、大数据、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多绿色动能。落实“双碳”目标,一要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重点突破、创新引领、稳中求进、市场导向的基本原则,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提升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水平等为重点,全方位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发展。二要加快建设绿色制造强市,借助数字技术赋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制造业质量变革、动力变革,大力提升汽车、钢铁、机械制造等工业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水平。三要着力培育绿色低碳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 “生态+”“旅游+”“互联网+”“文化+”等多种途径,积极培育和发展更多能够促进创新创业的新产业、新业态,不断增添经济发展新活力。

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上做好“碳路先锋”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近年来,我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如盐城黄海湿地成功入列世界自然遗产,成功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等,但成绩的获得只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在“双碳”背景下,面对“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我市需要进一步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治理模式和治理手段,在更高水平搞好生态系统保护、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打造低碳城市形象等方面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坚决扛起“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责任担当,在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绿色转型上做好示范引领,为全省、全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和全球生态治理作出更大贡献。

标签:绿色低碳;江苏;生态碳
责编:杨月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