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至21日,在国内第一块高潮位候鸟栖息地——“条子泥720”设立两年之际,第二届“条子泥720”论坛举办,来自红树林基金会、北京林业大学、勺嘴鹬保护联盟、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生态保护组织的专家学者线上线下汇聚一堂,开展“头脑风暴”,共同擘画东台条子泥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升级版。
条子泥湿地拥有陆地、淡水、海岸带、海洋组成的独特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全球鸻鹬类水鸟栖息地,如何对这一珍贵的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宝库进一步提升保护能级、丰富保护手段,是专家们关注的话题。
设在东台沿海经济区的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近年来一直在加强条子泥区域候鸟种群数量的监测,并尝试解码底栖生物“食谱”与水鸟“族谱”的关系。研究表明,条子泥有20多个超过全球物种数量1%的候鸟种群,其重要性无可替代。
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贾亦飞副教授说:“条子泥湿地是整个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区的关键区域,是候鸟鸻鹬类非常重要的一块栖息地。‘720’案例得到了很多关注,我们应该继续加强监测,然后做更细致的定量研究工作,为勺嘴鹬、小青脚鹬提供更好的环境,让它们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
作为国际极危物种——勺嘴鹬一直备受关注。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勺嘴鹬保护联盟主席孙莉莉在致辞中说,条子泥世界自然遗产地经过三年的生态提升和修复管理,已经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典范。
如何弹好保护与发展“二重奏”、实行二者正向循环,是专家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引入公民的力量,动员志愿组织加入,共同参与生态保护,实现发展成果共享。与会嘉宾见仁见智,观点激荡碰撞。
罗德学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长三角地区负责人李雨晗分享了她的研究成果:“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能破坏当地生态保护的成效。另一方面,来自生态保护的效益能够公平分享,让所有人,尤其是当地人能够从中受益,这才是生态保护积极正向的循环。”
有学者指出,双碳时代,对条子泥湿地价值的审视,目光不应仅止步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层面,从吸附固碳、发展碳汇经济的维度看,条子泥湿地同样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科技部专家库专家高志刚博士提出:“湿地占地球面积的6.4%,但碳汇储存量占陆地的12%-24%。黄海湿地还是一个碳汇宝地,目前我们的湿地碳汇,还未进行有效的空间布局规划,我们需要进行湿地碳汇方法学研究,对湿地碳汇项目进行顶层设计,加速进入中国碳交易平台,促进人们对湿地强大固碳作用的认知,推动湿地更好发挥固碳作用,让这块宝地不仅仅成为鸟类的天堂乐园,同时也是湿地碳汇经济的重要高地。”
“大家都知道滨海湿地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在未来‘3060’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滨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验和技术,也可以给全球做好示范。”红树林基金会发起人、勺嘴鹬保护联盟主席孙莉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