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我有幸成为江苏省委驻响水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的一员,参加乡村振兴帮促工作。离开校园前往农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身份和岗位的转变,让我充满期待。如何发挥南京师范大学的科教资源优势,如何融入乡村促发展,如何助力乡村振兴是我驻村前一直思考的问题。
通过出发前学校组织部门的谈话,培训中队长和队友们的交流,使我坚定了信心。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如果我能利用好南师大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紧扣乡村科技、人才、文化的特点,建设几个培训基地,开展一些乡村农业培训、旅游培训、教师教育以及乡村治理能力等培训,努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农旅结合型人才,那岂不是件有利有宜的好事?
心里有了盘算,就要有本领去做。到达驻地的第一天,我们就开始了业务培训。不论是读学习材料,还是与老队员交流;不论是观看《摆脱贫困》《第一书记》等影片纪录片,还是实地走访,都给了我重新上了一课——主动融入镇村乡村振兴大局,打通产业发展的堵点和痛点;融入镇村中心工作,科学谋划;融入群众生活,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这“三融入”,便是我学习培训的最大收获。
在岗前培训之前,我脑海里盘算的,都是如何利用南师大的资源做些什么,主要的思路方向是从“我”出发。而经过了培训,特别是培训之后的实地调研后,我的思路发生了转变——作为帮促队员,除了思考“我能给什么”之外,更应该想明白的,是“他们需要我做什么”。我能给的,是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比如,我驻村所在的南河镇,是传统农业大镇,有万亩西兰花海、万亩优质高标准农田、万亩毛豆、万亩西瓜等特色产品。这里的干部群众的痛点、痒点是啥?是如何打造昌盛村的特色?是产业、村庄、人居、农旅的融合?还是农村电商产销人才的培养?只有找准题目,选好项目,做好功课,再加上后方单位优势资源,才能找到更好的答案。
现在,我是南河镇昌盛村第一书记。我深知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既然考卷已经展开,试题已经明确,那么,就让我捧出心、拿起笔,把这题目答在祖国的大地上吧!(省委驻响水县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员 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