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13名驻贾“第一书记”帮扶记:带着情怀来,深耕乡村振兴“主战场”
2024-05-16 09:10: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新华报业·新江苏讯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

2022年10月,徐州市委驻贾乡村振兴帮促工作队队长孙扬带领12名队员奔赴贾汪区乡村振兴“主战场”,用满腔热情和实干担当,以发展特色农业、探索新兴产业、改善人居环境、培育文明乡风等实际举措,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这群分别来自市农科院、住建局、技师学院、体育局、退役军人事务局、法院等单位的“门外汉”,凭着一股敢闯、敢拼、敢干的劲头,用他们的故事书写乡村振兴的“贾汪样板”。

产业发展来助力,实现共同致富

对于茸山村“第一书记”杨明来说,驻村书记不仅是一份光鲜亮丽的称呼,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茸山村地处贾汪区汴塘镇东北部,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产业,村集体经济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较低。产业发展空白、基础设施不全、无工业用地、农产品优势不明显……这些都是杨明不得不直面的发展短板。带动全村人民共同致富,成为了杨明驻村后的“头等大事”。

如何破局?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和不断论证,杨明萌生了为茸山村打造一条适合村集体发展的特色之路,充分利用后方帮扶单位——徐州技师学院在烹饪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邀请国内烹饪大师为茸山村“量身定制”,围绕汴塘镇煎饼产业链组建茸山酱菜厂,用美食“烹”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发展道路。

杨明的想法得到了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没有工业用地,村“两委”就改造村委会;没有资金,大家就想方设法从帮扶单位和社会力量中筹集。抱着破釜沉舟的态度,2023年4月,村“两委”从村委会搬出,正式筹建茸山村酱菜厂。

“没有退路可言!”这是搬迁当天杨明的内心独白,必须把这条产业做大做强,不辜负当地村民的期许。2023年9月,酱菜厂正式投入试运营。截至目前,已销售4000余箱产品,增加村集体收入20余万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杨明心中,正是因为一群想干事的人碰到了愿意干事的人,在天时地利人和的“碰撞下”,才让这条特色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一路走来,有心酸但更多的是欣慰。对于茸山村来说,给它再多钱总有花完的时候,而给它一个产业,可以让这个产业一直发展下去,带动全村人民共同致富,我想这就是乡村振兴真正要做的事情。”杨明坚定地说道。

做好“土特产”文章,延长产业发展链

初见江庄镇大路村驻村“第一书记”佟星,皮肤黝黑、身材高大、不善言辞,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一名退役军人,佟星凭借着一股刻入骨子里的军人本色,一心扑在驻村工作上,真正沉下身子做实事、谋出路,也为大路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大路村曾是典型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因土地贫瘠受限,水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没有特色产业,村集体发展一度陷入僵局。

为乡村谋发展,产业是关键。佟星到村后,重新思考村里的现有资源和未来发展方向,充分利用大路村土地优势,大力发展甘薯种植项目。他主动对接徐州市退役军人企业家联合会,发动退役军人企业家出资20万元助力大路村甘薯种植,并利用市农科院的专业技术,在村内流转70亩土地种植市场价值高、百姓普遍喜爱的甘薯。此外,佟星不断延伸和拓展甘薯产业发展链,围绕“消费助农+联企驻村+志愿服务”等发展模式,推动形成甘薯产业以种植、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为更好地服务百姓,提升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佟星还积极利用后方单位帮扶资金,投入20万元改建荒废房屋,用于建设村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点,设有儿童之家活动室、健康诊疗康复室、棋牌娱乐室、老年活动室、“福彩”爱心书屋、退役军人之家等,充分满足了当地村民在休闲娱乐、诊疗康复、儿童益智等方面的需求,有效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佟星的带领下,大路村集体收入预计2024年将突破百万元大关。佟星说:“乡村振兴不仅要改善经济条件,更要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通过为百姓办的一件件实事,逐渐得到了百姓认可,自己的努力就是值得的。”佟星用实际行动充分彰显了一名退役军人的退伍不褪色,更证明了退役军人不仅可以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更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

改善人居环境,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扮靓乡村人居环境,更好地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走进塔山镇阚口村,映入眼帘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令人眼前一亮,这个集小花园、小公园、小菜园、小果园于一体的多功能休闲空间,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

据阚口村驻村“第一书记”俞强介绍,这里曾经是一片荒废的洼地,且常被村民用作垃圾倾倒场,环境脏乱差,令村民苦不堪言。为了彻底改变村容村貌,俞强与村“两委”进行多次走访调研,决定利用资源优势和后方单位资金支持,“变废为宝”,打造一个多功能、高品质的休闲空间,满足村民们对休闲生活的多样化需求。“改造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了靠近大运河的地理优势,深入挖掘运河文化,以‘运河两岸是我家’为主题,打造了这个具有浓郁乡土气息和历史文化底蕴的休闲空间,为村民们提供一个重温乡愁、享受便利的温馨场所。”如今,这里俨然成为了阚口村最热闹且最受村民欢迎的休闲娱乐场所,该项目也被列为塔山镇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

谈到驻村感受,俞强笑着告诉记者他认为衡量帮促工作成效的一条黄金准则,“帮扶工作做得到不到位,你去村里,当老百姓家的狗看到你不叫了,说明你的工作就做到位了。”驻村以来,俞强累计走访慰问困难家庭140余次,找村民谈心400余人次,为村民解决“急难愁盼”问题60余件。他用脚步丈量民情民意,在深入基层中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得到了当地村民的一致认可。“现在走在村里,家家户户的狗见了我都摇尾巴,我感到很开心,说明我的帮扶工作切实起到了成效。”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对于队长孙扬来说,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而这段驻村经历也成为了他一段宝贵的工作经验和珍贵记忆,“既然选择来到村里帮扶,就要把这份工作干好,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嘱托,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广大农村群众谋福祉,他们的满意就是我们工作的最大动力。”

“带着情怀来,带着情操干,带着情感去。”这是孙扬对12名队员的殷切期盼,也正是这句话一直勉励着他们在驻村帮扶工作中以真心换真情、以行动践初心。

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13名驻贾“第一书记”的帮扶故事未完待续,也期待他们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继续建功立业、发光发热,厚植为民情怀,以更加出色的履职答卷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彭颂珂

标签:
责编:郭玲玲 易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