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好比是一座‘房子’,心脏瓣膜就是这座房子的‘门’。血液通过‘门’的开合完成单向的循环;而一旦这个‘门’出现问题,不能完全闭合,就会导致心脏负担过重,效率低下,有生命危险。”徐矿总医院院长助理、胸外科主任黄继江主任医师拿着人体心脏模型,深入浅出地为患者家属耐心讲解患者的病情。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由风湿性主动脉瓣膜炎造成,也可由感染性主动脉瓣膜炎,以及主动脉粥样硬化和梅毒性主动脉炎等累及主动脉瓣膜引起,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瓣膜病,患者有心慌、气短、乏力、胸痛等症状,患者需要做换瓣手术,否则会造成心衰。”黄继江说。
换“门”的同时还得“铺路”
患者陈老太今年78岁,有多年冠心病病史,最近因为胸闷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
心脏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冠脉钙化严重,拥堵达90%以上,需要立即进行冠脉搭桥手术。但是患者同时又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如果先进行冠脉搭桥手术,待康复后再行换瓣手术,担心期间出现心脏衰竭,患者生命危险。但如果同时做心脏搭桥和换瓣手术,当地医院又不具备手术条件。经朋友介绍,他们来到徐矿总医院。黄继江为患者做了详细的检查,表示徐矿总医院可以一台手术同时完成心脏搭桥和换瓣。
但是术前检查发现患者主动脉瓣周围组织钙化严重。这带来最可怕的后果就是,即使主刀医生完美切除了病变的主动脉瓣,因为其周围组织钙化变得非常脆,新的瓣膜无法紧密缝合到心脏上。
凭借丰富的经验,黄继江很快找到了解决方案:用心脏上的其他组织垫在钙化层和新换的瓣膜中间,起到固定、密闭的作用,让新换的瓣膜发挥作用。
“补心”难在精准
因为患者年龄较大,对大型心脏手术的耐受程度是医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术前检查发现,患者脑血管有部分闭塞。这对医生术中循环灌注、脑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患者的主动脉壁也比较脆,要求医生在手术的时候必须小心翼翼。
“手术换瓣对于我来讲其实不太难,但是在缝合主动脉壁时要非常地精细,因为这地方一旦出血非常危险。再加上患者主动脉壁钙化严重,必须小心翼翼。整个围术期及手术结束后血压控制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所以,这个手术中对吻合技术要求特别高,术后围术期管理对血压控制要精准。”黄继江说。
患者重获“心”生
在手术过程中,为了确保“补心”精准,患者的心脏是停止跳动的。其心肺功能全部被身体外的机器“接手”。
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由心血管外科医生、麻醉师、灌注医生以及手术室护士共同合作完成。患者全身麻醉之后,医生开始切皮、开胸、打开心包,在跳动的心脏上置入主动脉插管、上下腔静脉插管,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做好手术前期准备工作。
患者心脏停止跳动,展开手术。将回心的静脉血,从上下腔静脉中引出体外,经过人工心肺机进行氧合并排出二氧化碳,再将富氧且冷却后的血液由血液泵输回人体动脉展开继续循环。
首先进行心脏搭桥手术,待搭桥手术完成再行换瓣手术。换瓣手术后,超声显示患者远端心肌血供正常。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循环血压被精准控制。术后第二天,患者被脱机拔管呼吸正常、胸闷不适症状缓解,患者重获“心”生。
作为老龄化的常见心血管疾病之一,心脏瓣膜病并不少见。黄继江介绍,老年性主动脉瓣疾病较为常见,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黄继江提醒,如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排查诊治,避免突发心源性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