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青能化公司质检楼,技术员王永军正和同事讨论最新的技术规程。突然一阵急促的铃声响起……
“您好,去年你们单位报送的《一种用气相色谱同时测定酸性气体中含硫含醇组分含量的方法》发明专利审批通过了。”
放下电话的王永军只是眉宇间舒展了一些,思绪也不由得飞回了10年前。
潜心谋创新
2013年5月20日,质检楼分析室里,正在进行硫回收酸性气分析的王永军,对着刚出炉的数据陷入了沉思,“已经是第三次检测了,用厂家的方案需要占用多个仪器,费时费力不说,结果还有很大偏差,每次都要用滴定法再检测一遍,工艺那边等的着急,分析人员也是手忙脚乱。”
正式投产在即,得出的数据却有误差,王永军心急如焚,每天都在思考,“有没有一次就能检测出所有组分含量的方法呢?”他一有空闲时间就查阅各种资料,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气相色谱仪上,决定在色谱柱上用程序升温来完成酸性气体分析。
得知他的想法后,同事不免有些担忧:“从来没有在色谱柱上用程序升温来做分析,连厂家也没有给出过这种方案,还是再考虑考虑吧。”
“没时间考虑了,创新,不就是走别人从来没走过的路吗?”王永军斩钉截铁地说道,下定决心的他在同系列色谱柱中根据极性、内径、填充密度等重要因素慎重选择,然而精心挑选的色谱柱分析出的数据仍有偏差。
“有偏差不可怕,这恰恰验证了新方法的可行性,这个色谱柱不行,那就再换,不过是重新调整罢了。”
话是这么说,还得征得公司的同意,毕竟这也是笔不小支出。没想到他的建议一经上报立刻得到采纳,为干劲满满的他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调试,王永军终于找到了各方面都合适的色谱柱。
十年磨一剑
有了合适的色谱柱,剩下的就是对参数逐一进行调整,确保得出的数据准确无误。生产不能停,也没有专门的测试时间,那就边生产边检验边调整,每当需要检测时,王永军先用滴定法测出准确数值,将数据报送后,再用气相色谱仪重新测一遍,对比两组数据,刚开始还会有误差,对载气流速、柱箱温度等参数进行调整后,很快准确率就达到了100%,彻底取代了程序繁琐的旧方案。
“以前我们检测一次需要30分钟,有时候还会出现误差,现在7分钟就能出结果,这十年间,只需要每两月修正调整一下,可以说是省时又省力。”
赋能创新“加速跑”
现如今这项技术已经熟练运用在硫回收酸性气体分析中,提起如何成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王永军感慨不已:“说来也是借着公司搭建的产业工人技能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才能让这柄打磨了十年的‘剑’有出鞘的机会。”
王永军告诉记者,多亏了公司对人才的重视和对创新的鼓励,大力支持创新,奋力搭建平台,也是在这种良好氛围下,他才有信心、有平台将实用的技术撰写转化为来之不易发明专利。
“现在,公司上下已经形成了全员参与、专业分明的科技创新人才基础和浓厚的创新氛围,算上新批复的发明专利,咱们现在已经有3项发明专利、135项实用新型专利了,还有一大批专利等待审批呢!瞧好吧,咱们公司创新势头会越来越旺盛的!”王永军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