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井下,“一键启动”送出滚滚煤流;物联网上,AI数据联通智慧仓储;工业园内,光伏矩阵提供清洁电能……今年以来,徐矿集团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聚焦低碳转型,加快产业升级,以实干业绩跑出了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加速度”。放眼全集团各产业板块,一幅“是矿不像矿,产煤不见煤,采煤不用煤”的生态图景正在缓缓铺陈,为服务全省能源安全保障、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增添了亮丽底色。
走进天山矿业公司生产调度指挥中心,52108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作业场景实时呈现于LED大屏幕上。随着指令下达,采煤机滚筒飞转,液压支架有节律地伸缩升降,大块原煤顺着刮板运输机和皮带长廊源源不断来到地面……整个过程快捷高效,一气呵成,令人眼前一亮。
“这几年,矿上设备换了好几茬,职工出力越来越少,无人值守的岗位越来越多。以前一个班14人,现在只需6人,不仅人员岗位减了、能耗污染降了,生产效率还提高一大截。”谈起智能化建设带来的好处,该公司综采一区区长周世中喜上眉梢,“如今,我们正在按照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运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加快升级井下采掘系统,力争在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采煤领域实现更大突破。”
镜头转向张双楼矿TDS智能选矸车间,一场无人操作的煤矸分离“手术”正在上演。掺杂在煤流中的矸石块通过X射线扫描和大数据层层筛选后,被集中运出矿外统一处理,整个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与此同时,该矿将智能选矸系统不断从地面向井下延伸,对原煤运输、筛分、布料、分洗等设备进行改造升级,逐步实现了“储煤不露天、矸石不落地、接卸无扬尘”。
含氨废水作为化工有毒排放物,其处理工艺一直是困扰煤制甲醇行业的一大难题,而液氨又是煤制甲醇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料,如果能将含氨废水批量转化为液氨,就能实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在长青能化公司,经过技术人员努力,这个美好设想已经变为现实。“我们将含氨废水提浓后送至动力装置脱硫塔,经过加工后可得到液氨的平行替代品,这样既能省掉购买废水处理装置所需的1000多万元,每年还能减少液氨消耗量1740吨。”该公司技术发展部负责人王成介绍。
包含“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风光互补”在内的“光伏+N”发展模式,是华美热电公司加快推动低碳转型的“绿色名片”。办公楼旁,一排排550W单晶硅光伏板以45度角整齐望向天空,下方背光处留有种植喜阴作物的袖珍农田;人工湖中,“水上发电、水下养鱼”的独特景观令人称奇;林荫道边,246套光伏组件和68台发电风机,能够满足全厂路灯的照明需要。据统计,该公司利用厂区内闲置空地发展光伏项目,每年可产生清洁电能80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500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00吨。
生产智能化、用能清洁化、环境景观化,新征程上,徐矿集团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大力推进煤炭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全面提升发展方式现代化水平,以实际行动为实现“双碳”目标和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硬核力量。